2、秋日的迪化透出絲絲陰冷(1 / 2)

汪小川走出新兵營,到新疆日報社任副社長,化名汪哮春。社長由外事處處長王寶乾兼任。汪小川是新兵營幹部隊黨支部研究後推薦給陳雲的,文化程度在新兵營算高的,但也隻有高小畢業。陳雲考核後感到他的寫作能力與報社副社長的要求還相差很遠,就連續一個多月親自輔導他提高寫作水平,幫助他熟悉報社副社長的職責,還修改了他上任後見報的第一篇文章。

當時的新疆日報社根本不像個事業單位,倒像個小衙門。生產部主任是退伍軍官,權力很大,超過編輯部的一切人。他說能出報就印,說不能出報就印不成。每期印刷3000-5000份,能不能發行出去,權又在他手裏。星期天報社放假一天,像其他官衙一樣,因此星期一無報。按規定報紙每周出六期,但並沒有保證。

汪小川初去時,報社在城東小巷,大門對著師範學校。一進大門,是條很窄的磚鋪通道。通道右邊是一排七八間土木結構的平房,有社長、副社長辦公室,有製版科、校對科和印報車間。通道左邊有兩棟磚木結構的長方形房子,各約50平方米,前屋是生產部和發行科,後屋是編輯部和總務科,中間用些櫃子之類的家具隔著。20多個編輯、記者擠在幾張桌子上工作,多數愁眉苦臉,惶恐不安,不出報,少編稿,也是求之不得的事。

印報車間的印刷設備破舊不堪。一台對開平麵印刷機,一般時候用小柴油機帶動,遇到故障就用人力搖動。一台手合式鑄字機,漢字銅模殘缺不全。小化鉛爐整天冒出濃濃的黑煙,使整個車間的空氣渾濁不堪。製版科的主要任務不是為報紙圖片製版,而是為盛世才印鈔票製版,請有一位蘇聯工程師。工程師占用兩間小房,油漆一新,是報社最輝煌之處。

1938年5月,汪小川用化名汪哮春給武漢中共辦的《新華日報》寫了一篇通訊性的文章。這篇文章是黨代表授意並修改的,題為《建設中的新新疆》。文章從“新疆的政治狀況”和“新疆的建設事業”兩個方麵介紹了“六大政策”在新疆實施取得的成果,表明共產黨人支持“六大政策”,把反帝和抗日戰爭緊密聯係起來。這無疑給盛世才打了一針興奮劑,他看到後很得意,同意在西大橋修建新報社,立即撥款動工。此前,兼社長王寶乾曾向盛世才建議修建新房舍,采用新設備,雖得到盛的同意,但遲遲未見撥款。

延安來新疆的第一批幹部,李宗林化名李嘯平,任《新疆日報》編輯長;王憲唐化名王葦,任文藝版編輯兼校對,後任製版科科長。編輯長李宗林一到任,就在報社新址工地上坐鎮指揮,加快了施工進度和質量,主要廠房和生活用房僅幾個月就基本建成。社長王寶乾通過外事關係,從蘇聯購進一台半自動全張印報機,使全社職工頓開眼界。可惜的是,隻有主機,沒有副機和配件,發揮不了作用。進步人士薩空了任副社長後,立即去內地和香港購置必要的印刷設備,物色急需的技術人才。薩空了勞碌奔波,終於解決了這方麵問題。報社確實有了點新的氣象。

新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也是有爭議的。盛世才1938年夏天在一次“反帝會”總會幹部大會上說,他的“六大政策”即是“六大主義”,既不同於共產主義,更不同於三民主義,亦有別於新民主主義,“六大主義”最恰當,等等。對這篇講話,共產黨員頗多抵牾,一般認為“不要理睬”,也有人認為要適當抵製和批判。不理睬,實際上不大可能。盛世才手下幾個人,揣摸其主子心理,要按照其主子的腔調奉迎拍馬瞎吹亂捧。報紙拒絕刊登這類文章,當然引起盛世才及其核心成員很大不快。為此汪小川給黨代表寫了個意見,說明報紙拒登甚至應該批判的理由。黨代表考慮到各方麵關係,沒有采納汪小川這個意見。

延安來的第二批幹部,也有幾個人分到《新疆日報》。李何化名洪履和,任國際版編輯;王謨化名王謨行,任國內版編輯,後調任喀什報社編輯長;鄺宗球化名馬殊,任文藝版編輯,後調任和田報社編輯長;陳清源化名陳浩然,編輯,後調任阿克蘇報社編輯長;陳穀音化名陳克琴,先任迪化師範音樂教師,後調任報社編輯;郭春則化名郭慎先,先任新疆學院教務長,後調任報社編輯、校對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