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也是好樣的,意誌的鋒芒像一把刀子。每天的作業,幾乎人人超額完成。筆墨缺,紙張少,就用樹枝蘸鍋灰水在石板上練寫字,用樹枝在細沙地上演算術。不少人睡覺時,把筆記本放在被窩裏,打著手電筒看。
陳雲又提出,除了語文算術這兩門主課外,還要學一些曆史、地理、自然常識。他組織兼職教員上了不少這方麵的課。許多指戰員第一次知道了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知道了新疆麵積占全國六分之一,居住著14個民族,有400萬人口,有豐富的寶藏和特產。和田的玉,阿爾泰的黃金,還有吐魯番的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庫爾勒的香梨,伊寧的蘋果,庫車的杏,阿克蘇的薄皮核桃等。
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陳雲利用政治課時間,給大家作國際國內形勢報告,他再三對指戰員講:“前方的同誌在作戰在流血,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和條件,加倍學習才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來好上前線,多打勝仗!”
陳雲與盛世才交涉,給新兵營增配了武器。原來每星期用兩個早晨自習文化,改為天天出早操一至兩個小時。拂曉,新兵營響起了嘹亮的起床號。指戰員們一躍而起,紮腰帶,打綁腿,集合到大操場,精神抖擻地練射擊、刺殺、格鬥和其他戰術動作。
新兵營還開展體育和娛樂活動。大家修了排球場。每逢星期天,各隊之間賽上一兩場。偶爾也打籃球,但指戰員不懂運球技術和比賽規則,也像打排球那樣雙手將球往上拋,還將球抱在懷裏,互相爭奪得直打滾。大家學唱抗戰歌曲,開大會時,放電影前,各隊之間忘不了拉拉歌,賽一賽。歌聲豪邁,此伏彼起。
電影,是當時稀罕玩意兒。迪化市隻有蘇聯領事館有部電影機。陳雲想叫大夥開開眼,就去借來演電影。指戰員們聞訊後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一場電影的名字叫《恰巴耶夫》。大家瞪著眼睛,驚奇地觀看著。由於是俄語片,聽不懂,隻能揣測意思。從蘇聯來的馮鉉懂俄語,就在電影機旁給大家翻譯主要意思。開頭幾次,由蘇聯領事館派人來放電影。陳雲指示,要派人學放電影。搞無線電機務的賈善去蘇聯領事館學習,他也許是紅軍曆史上第一個電影放映員。從那以後,大夥差不多每個月都能愉快地看上一兩次電影。
體育和文娛活動,使新兵營緊張的文化學習,充滿了熱情,增添了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