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關注偉大複興的光和影 六、國家安全係數分析
短期和中期安全角度看,中國的國際安全環境得到了相對改善。但從長遠安全利益角度來觀察,中國的國際安全保障係數並不很高,被迫卷入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周邊地區衝突的威脅也遠沒有消除,分裂勢力活動的隱患始終存在。
1949年中共執政以來已先後經曆了6次戰爭和軍事衝突,它們分別是:朝鮮戰爭(1950-1953);炮轟金門馬祖(1958);中印邊界反擊戰(1963);中蘇邊界衝突(1969);西沙海戰(1974);中越邊界自衛反擊戰(1979)。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中國平均每5年要卷入一次軍事衝突。由於頻繁地卷入軍事衝突,中國不能實現正常的經濟起飛,在1952年到1966年的14年裏中國國民收入按1952年可比價格計算隻增加了1.17倍。從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間國民收入增長了4.53倍,而僅1978年到1996年的17年裏就增長了3.74倍。實現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強國夢的具體體現,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中國需要長期的和平環境,因此中國必須將避免卷入軍事衝突作為首要的國家利益。同時,對保衛中國國家利益的軍隊要有計劃地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從過去立足於準備應付打大的戰爭轉變到準備應付防禦性的局部戰爭。未來一、二十年裏,中國可能卷入的軍事衝突有以下幾個:
(1)台灣“獨立”問題。中國政府在統一中國進程中選擇了“一國兩製”,但決不輕言放棄武力犯台的模式。但台灣當局,特別是陳水扁上台以來,則一直利用台灣問題國際化,擺出了隨時要跳出“中國統一”框架的態勢。2006年9月24日,陳水扁更在台灣島內一片“倒扁反腐”的聲浪中,為轉移台灣人民的視角,拋出了他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不改變海峽兩岸現狀的承諾,拋出了“憲改”和”涉及“領土變更”議題。9月28日,他又在民進黨20周年黨慶活動上繼續發表“台獨”,鼓吹“兩國論”,向台灣民眾再次宣稱要催生所謂“新憲”、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這是陳水扁逾越中國政府提出的台灣問題“底線”的又一次玩火自焚。
隻要台灣修憲成功,配合美、日軍事聯盟遏製中國發展的情勢,其結果極有可能演變成台海戰爭,造成強烈的對抗和衝突。這一局麵如果真的發生,將有可能從3個方麵嚴重損耗中國的國家利益:在政治上,無論戰爭的結果是實現統一,還是最後走向分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方麵倡導的和平統一政策都不能算是一個成功。在經濟上,海峽兩岸一旦開戰,兩岸業已發展起來的經貿關係將停頓,兩岸貿易和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不但將從此中止,而且已在中國投下巨資的台資企業也將難以為繼進行正常的經營。戰爭還將占用大量經濟建設資金,使正常的經濟建設遭受嚴重破壞。在外交層麵,台灣海峽一旦出現戰事,在國際上必然再次形成強烈的“中國威脅論”,中國與美國及周邊國家的關係將驟然緊張。根據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中國恢複外交友好關係的經驗教訓看,一旦台海出現戰爭,中國和國際關係的重新修好至少需要5至6年的時間。總之,台灣問題一旦引發戰爭,中國現代化進程將出現嚴重倒退的局麵。
(2)南沙群島的石油開發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在南沙群島地區與東南亞一些國家或地區有著邊界分歧,這種分歧是曆史性的,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為此,中國政府曾多次有誠意地提出“擱置分歧,共同開發”的建議,建議得到了大多數和南沙群島有關的國家和地區的聲援和支持。盡管如此,在有爭議的南沙群島上開采石油的事件時有發生,其中越南就是一個例子。冷戰後的越南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很迫切,希望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實現其經濟快速起飛。但如果越南為了獲得在該地區更多的石油開發權而進行強行開采,這將迫使中國不得不用武力保衛自己的領土和海洋權益。
未來一二十年裏,中國存在著諸多潛在的周邊地緣安全不確定因素,中國與日本、印度、越南以及東南亞各國都有領土爭議和邊境衝突的隱患,隻是引發衝突的原因可能有不同:
(3)國際資源供應的安全問題。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10年來的發展,中國一躍成為與世界經濟第二大國日本比肩的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中國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進口原油運輸4/5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近6成是中國船隻。馬六甲海峽已經與中國經濟安全息息相關。不用多說,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重要。這個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的海峽,直接扼東亞國家的能源咽喉。意味深長的是,以前的日本人、美國人和東南亞人根本沒有考慮到的是,中國與日本兩個大國的海上石油供應線正好重疊起來了。請注意,這一重疊值得仔細解讀,因為它將直接決定著未來中日關係的“合作和競爭”結構。
從中東到東亞的這條海上經濟命脈,存在著一係列安全威脅。且不提中東的政局動蕩和恐怖主義,馬六甲海峽猖獗的海盜活動是這個地區一個明顯的非傳統安全威脅。為此,美國、日本、印度以及一些有關東南亞國家的海軍都布防馬六甲,打擊海盜是它們最基本的理由。但是,除了這種冠冕堂皇的借口,明眼人都知道,它們都是為防範國際衝突而未雨綢繆的。
除了馬六甲海峽,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其海上石油供應線經過台灣海峽同樣是不爭的事實。正因為如此,日本一直在強調台灣海峽對日本的所謂戰略地位和價值。日本有影響的綜合雜誌《中央公論》在2004年3月24日一期,發表所謂《台灣獨立的大是大非》專集,日本前駐泰大使、右翼的外交評論家岡崎久彥居然稱,“台灣的戰略地位和價值與日本的國家利益唇齒相依”,台灣若被中國大陸統一,日本必須另尋生路。他說,中國大陸如果能尊重台灣維持現狀,並永久加以承認,那當然最好不過了,如果必須抉擇是否獨立,惟一的可行之道,就是放手讓台灣人自行決定。岡崎把台灣問題居然叫做“民族自決”問題。“台灣究竟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或是另一種形式的既存事實,二者的明確區分,對日本的安全保障而言,絕對是一項舉足輕重的大問題。”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岡崎久彥還認為,如果中國能夠使用台灣作為潛艇基地,就可延長活動範圍至塞班島和關島。日本的西南海域和航線,從此就操在中國的手中。不僅如此,南海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更糟的是,中國一旦控製南海、台灣,美軍的第七艦隊將難以經常出入南海周邊海域。(注解:柳寒江:“中國的國家戰略” ,《國際觀察網刊》,第18期,200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