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有了這種品質、這種境界,人就會變得豁達,變得成熟。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無止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己的善待。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個很著名的諫臣,叫魏征。魏征講話從來不考慮唐太宗的感受,常常直言進諫,很多時候都惹得龍顏不悅,唐太宗甚至有幾次都想殺他,但最終還是忍住了。後來,魏征在唐太宗麵前一說完話,唐太宗就要出去散步,時間久了,有大臣覺得很奇怪,就問皇上,何以魏征一發表完自己的意見,皇上就要出去散步呢?
“我怕我殺了他!”唐太宗說。
這就叫委曲求全,以唐太宗的權力,別說殺一個魏征,就是誅他九族都不是問題。但唐太宗知道魏征屢次犯顏進諫都是為了國家社稷,是為自己的江山,所以即使自己貴為天子,也隻好忍住心中一時的怒氣,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個道理,這位皇帝是知道的。所以,唐太宗的大臣中,有許多像魏征這樣的賢臣,他們不屈從於權貴,敢於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意見。而唐太宗的時代,能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昌盛的幾個時期之一,就是因為身為天子的李世民,能委曲求全,以大局為重。
正是李世民有寬廣的胸襟,造就了“開唐盛世”的輝煌。所以,成大事者應該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裏藏針的管理、處世技巧,不要錙銖必較,太在意自己內心的不愉快。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有了這種品質、這種境界,就會變得豁達,變得成熟。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己的善待。有了這種光芒、這種福分,就會遠離仇恨,避免災難。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有了這種智慧、這種藝術,我們麵對人生,就會從容不迫。寬容是一種力量、一種自信,是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有了這種力量和自信,就會胸有成竹,獲得成功。
寬容,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容。隻有對自己寬容的人,才可能對別人也寬容。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芸芸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失去一定限度,受身外之物所累,往往失去做人的樂趣。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麵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心平氣和地工作與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當你寬容的時候,你要知道,你並不是給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帶來好處,而是給你自己的心靈增加自由。
寬容的實質不是寬容別人,而是寬恕自己
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而死。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後,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後,他父親出麵了,表示願意出高價買這幅畫。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
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忽然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的酷似。
他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的報複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報複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人驅向瘋狂的邊緣,使你的心靈不能得到片刻安靜。
有一位好萊塢女演員,失戀後,怨恨和報複心使她的麵孔變得僵硬而多皺,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化妝師為她美容。這位化妝師深知她的心理狀態,中肯地告訴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說全世界任何美容師也無法美化你的容貌。”
由此可見,寬容的實質不是寬容別人,而是寬恕自己。唯有寬容,才能撫慰你暴躁的心緒,彌補不幸對你的傷害,讓你不再糾纏於心靈毒蛇的咬噬中,從而獲得自由。
“當紫羅蘭被腳踩扁的時候,卻把芳香留給了它。”這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給寬容下的一個最為形象的注解。其實,寬容別人的同時,也是釋放自己的過程。但是,我們卻常常在自己的腦子裏預設了一些規定,以為別人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如果對方違反規定就會引起我們的怨恨。其實,因為別人對“我們”的規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大多數人都一直以為,隻要我們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得到一些教訓,也就是說:隻要我不原諒你,你就沒有好日子過。而實際上,不原諒別人,表麵上是那人不好,其實真正倒黴的人卻是我們自己,因為不肯寬容會產生憤恨和沮喪,憤恨首先破壞的是你自己的健康。
要做到寬容,起碼要做到兩條:首先,你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很多的缺點,自己原來也有虧欠人的地方,自己本身並不是一個完人;而發現你原來認為最不好的人,也有一些你沒有的優點。所以,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弱點,看到別人的優點。考慮問題時要試著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以求大同,存小異。這樣你才能夠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其次,你得承認,自己也得到過別人的寬容,自己也需要別人的寬容。這樣一想,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寬容他人的呢?
寬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就把怨恨或嫉恨從心中排掉了,也才會懷著平和與喜悅的心情看待任何人和任何事,會帶著愉快的心情生活。所以,肯在生活的磨難中逐步學會寬容,能寬容他人的人,心裏的苦和恨比較少;或者說,心胸比較寬闊的人,就容易寬容他人。
當你對別人寬容時,也是對你自己的寬容。明明是對方錯怪了你,對方欺騙了你,對方傷害了你,照樣沒有怨恨在心頭。看到這裏,也許你會問:對壞人也寬容?正確的回答是,你不以牙還牙,這就是寬容。
所以要讓自己快快樂樂地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裏,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寬宏大量的人。要真正做到寬容並不容易,如果你心裏有恨和苦,寬容不了他人;或者,如果你認同寬容是很高尚的行為,不過難以時時做到,你應該遠離品頭論足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的寬容多了,你心裏的平安和喜樂也多了。
逐步做到寬容,是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因為寬容,你會始終生活在平靜健康之中;因為寬容,你會成為婚姻的贏家;因為寬容,你會成為事業的贏家;因為寬容,你會成為幸福的贏家。寬容可以讓生活變得美好許多,也會讓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的愛。
人生需要豁達
寬容是一縷陽光,照亮人們的心;寬容是一絲春雨,它滋潤人們心田;寬容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隻要我們本著“以和為貴”的原則,不斤斤計較別人的過失,多為別人著想,就能確立友善的人際關係。
比爾·蓋茨曾說:“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功,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閑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寬容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
的確,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豁達是一種寬容,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海納百川。飛短流長怎麼樣,黑雲壓城又怎麼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陽光。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
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的不同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及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因此,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在心理方麵,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用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
有一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
在這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裏的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障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牽掛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才會心緒起伏,患得患失,感受不到快樂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能夠站在這樣的角度去思考: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做這件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開辟出一番安詳的天地。
豁達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豁達,讓陽光繼續燦爛。隻有陽光、豁達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充滿快樂,這才是陽光、豁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