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小小的“雲鏡南風紀案”曆經十天混戰,對峙雙方一開始是德德為首的五零三騎兵團和憲兵小隊,之後上升至羅蒙兵團和憲兵總隊,最後,雙方的幕後老大也出手了。爭論一再升級,到第六天時,已是王朝兩個頂級權臣——大元帥李城子和總理大臣明恒的比拚。
素箏公主借助的勢力主要是總理大臣一方,明恒掌握軍機處和王城的中央機構,足以與軍隊領袖李城子對抗。
憲兵隊屬於李城子一方,他們提出重判“風紀案”的理由是:剛剛提升的黑龍騎將雲鏡南,辜負了王朝的信任,頂風作案,因此不從重處理,不足以效儆全軍。
而五零三騎兵團提出的抗議是:作為為祖國浴血奮戰的勇士,我們不要求特權,隻要求依軍紀公平處分。
之後的鬥爭幾乎都隻是濫罵爭吵,不同的是,參予的人物越來越有份量。
羅蒙出麵的真正理由是:“阿南這家夥剛送了我四百個奴隸,逼急了他,會不會把我也牽扯進去?”
憲兵總隊隊長的真正理由是:“欺負到我侄兒的頭上,讓你們看看,我郎正淳也不是好惹的。”
爭論再次升溫,王朝僅有的兩個白金龍騎將——總理大臣明恒和大元帥李城子出馬了。
明恒心道:“我好不容易才在掌握了軍機處,又在軍隊裏培養出半個羅蒙兵團,這個勢頭無論如何不能讓明恒打下去。”
李城子暗想:“羅蒙簡直就是軍隊的恥辱!不能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事情鬧到這個份上,與素箏公主的介入不無關係。
但是,公主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從一開始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這種風紀案,本就屬於醜事,絕不應該鬧得滿城風雨。
千百年的曆史教訓表明,公眾輿論將會介入。
《王朝日報》首先披露了這樁醜聞,引起廣大王城市民的憤慨。藍磨坊不是大多數人消費得起的地方,而且在極其微小的消費群體中,大多是政客和要員,這些人也絕不會公開承認自己去過煙花柳巷。
於是,指責聲大起。
《明鎮晚報》、《王城報》等幾大媒體也對“風紀案”作了追蹤報導。一時間,王城紙貴,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
能做出最後裁決的隻有國王,他決定“遵從大部分國民的意願”,維持王朝軍憲兵隊的處置決定,將雲鏡南“革職流放”。
廣闊的王朝土地上,曾有這樣一個抱負遠大的孩子,他站在城樓上向天喊道:“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我,雲鏡南,一定要名揚天下!”
雲鏡南絕想不到他的夢想是這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