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曾經的夢想未來的路(1)(1 / 3)

“一個人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年輕人們念叨著這句經典台詞,在現實中撞得頭破血流,倉皇收縮夢想的陣地。別拿“為了麵包”當做拋棄夢想的借口,想法子化夢想為生產力才是正道。

吳曉波

大學教育妥協的抗爭

大學成了一個粗製濫造的機器,像極了無數假冒偽劣的“中國製造”,大學教育真的能把我們培養成人才嗎?身處其中的我們該怎麼辦?

吳曉波先生:

您好!

我是來自上海市外國語大學的顧江帆同學,很高興有機會參與這次由黑蘋果青年和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舉辦的活動。我的主要問題來自大學教育帶給我的困惑。

我並不想用傳統的一刀切的思維去批判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隻是我對於大學教育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有一些困惑。我感覺學校越來越傾向於培養應用型人才,課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技能培訓內容,卻缺乏對人的靈魂的塑造,缺乏對人格的修葺,這使得我們無法純粹地追求知識。

我學習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可能我也是現在中國為數不多的、對自己專業十分感興趣的學生。但是總體來講,我對於學校的考試方式和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反感,似乎這些教育沒能啟迪我們的心智,反而限製了我們的思維,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

周圍總是出現這樣的一些現象,同學們傾向於掌握實用的技能,每到空餘時間,他們總會抓緊時間參加各種語言類、技術類的培訓。學校也增設了很多類似課程,老師催促我們更多地參與實踐,幾乎每個暑假都建議我們去社會實習,掌握各種工作技能。

這樣的現實導致大學生活十分壓抑,總是被來自多方麵的壓力所束縛。平時我們討論的話題也主要集中在了解職場生活、分享工作經曆,不像過去,我們關注時政、曆史、文學等話題,迸發思想的火花,那種交流的滿足感逐漸遠離了我們,這是我所擔心的,也是不希望看到的。

盡管如此,也還是存在一些觀點給了我很多希望和鼓勵。我的一位老師認為,大學應該是高於社會的地方,我們大學生應該多讀一點書,敢於想象,敢於創造,敢於挖掘那些目前被隱藏了的價值,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而不是過多地糾纏於就業、未來的職業競爭力的培養。誠然,實用的職場技能的確能幫助我們在競爭中迅速獲得優勢,但是真正有所作為的人必定是依靠自身的深厚積累,厚積薄發,真正有涵養的人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脫穎而出。她鼓勵我們多讀書,即使放棄暑假的社會實踐也要多讀書,改造自己的靈魂,用一種學習做人的心態來對待大學的學業。

所以,我想請教您,針對這一現象,基於這些觀點,您是否能給我們作一些解讀,也希望您能給我們提些建議。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可能更為普遍——如今的考試似乎變了味道。我們大學裏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高中時,我們很努力學習,對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對於考試依舊心裏沒底;可是到了大學,即使整個學期沒有好好學習,隻要考前突擊看書,依舊可以獲得很好的成績。這個現實讓我們感到既幸運又無奈。畢竟,我們是來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本該用一個學期消化吸收的知識在一周內自學就可以學會,那麼,大學的教育似乎就失去其意義,或者說不配被稱為高等教育。對於這樣一種尷尬,我們每個人都應反思。同時,麵對這種尷尬,需要反思的不僅是我們,還應該包括老師,他們總是跟我們說,其實大學學習的很多內容到了社會上是沒用的,甚至你以後一生可能都用不到,比如微積分、經濟學等等。我們所要學習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一種思維,學習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才是讓一個人受益終生的財富。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覺得我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如今我已經大二,可是對於當初所學的很多東西早已忘記,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思路仿佛也被限製,失去了很多創新能力,失去了敢於思考、無畏的精神。基於這樣一個情況,我們又將何去何從呢?

最後一個不得不談的問題則是我們的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媒體總是評論我們這一代相比國外同齡人缺乏創新精神,並且把這樣的弊病歸結於教育。我部分同意這樣的觀點,從實踐的角度來講,我們這代人似乎缺乏解決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能力,我們總是刻意地追求最優的結果,被一種標準答案所束縛,找不出解決問題的另外途徑。因而很多事情都隻有一個類似的結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我不想說這是大學教育的問題,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比自我教育更好的大學了。我們有必要為自己擬定一份創新課程,培養自己加深對很多問題的認知,更好地解決問題。當然也有人說,創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天分,並不是靠後天努力就可以掌握的,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自身具備這樣的一種創新精神,相信這會對我未來的發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