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美凱龍總裁車建新
很多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學者重視“結果”,其實,結果的概念還不夠準確,因為結果有好壞之分。成功了,是好結果;失敗了,是壞結果。道理顯而易見,可是,長久以來,我們卻一直被結果給迷惑了。事實上,企業賴以生存的是“好結果”。隻有好結果,才能為企業生存與發展貢獻價值。很高興看到“經理人‘六力’實戰叢書”的出版。該叢書精辟地提出“成果”的概念,我認為這是從觀念到實戰的係統革新。
何謂成果?
一言以蔽之,成果是有成效的結果。這一定義絕不是簡單地望文生義,而是基於管理者和執行者的雙線架構概括提煉而成。自古至今,管理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喟歎不絕於耳。如何才能達成真正有效的管理和真正有效的執行?
具體而言,成果是對個人和組織而言具有價值的結果。個人通過成果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通過成果為客戶提供價值。與此同時,成果是個人和企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方式,試想:員工不為企業提供成果,企業為什麼支付員工薪水?企業不為客戶提供成果,客戶憑什麼選擇你?
“成果”的誕生,使管理和執行的平行線得以相交,做到這一點的核心,正是“成效”二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告誡我們——“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因為惟有成效才具有價值,而價值決定存亡。
成果意味著價值
成果是個人在社會安身立命的資本,沒有成果,報酬將無從獲取;沒有成果,在任何一個組織內都難以立足。成果是企業在市場謀求生存與發展的砝碼,沒有成果,客戶不會為你買單;沒有成果,企業將被市場無情淘汰。
成果是價值的唯一體現方式。有員工說:“我為此付出很多努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可是,“苦勞”對於企業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事實上,苦勞是造成資源浪費的罪魁禍首。如果你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調用公司的人力和物力,卻不能達成成果,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浪費嗎?
成果從何而來
春播種,夏耕耘,秋收獲——這是自然的基本原則。錯過了春天的播種時節,夏天也沒有辛勤耕耘,你能指望在秋天有所收獲嗎?
世上萬事萬物,都受到基本原則的支配。事物變化無端,流轉不息,但是,隻要掌握基本原則,就一定可以取得成效。例如,積累財富的基本原則是使收入大於支出,經營的基本原則是最大化地為客戶提供價值。那麼,取得成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我認為,取得成果的基本原則是:不斷提升自我素養和能力,最大化地創造成果。
實踐的力量
我想,實踐性或許是每一位企業管理者一直的訴求。知道了“是什麼”和“為什麼”,緊接著總會追問“怎麼辦”。對“怎麼辦”問題的中國式回答,是中國本土企業家和管理學者肩負的使命。德魯克曾這樣忠告中國管理者:“管理者不同於技術和資本,不可能依賴進口。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們應該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管理者,他們熟悉並了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並深深根植於中國的文化、社會和環境中。”
中國經濟在風雨如晦的艱難時期,邁向了改革開放的第四個十年。在已經成為過往的三十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這是毋庸贅述的事實。但是,需要每一位企業家警醒的是,中國經濟形勢較前三個十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稀缺、外貿需求急劇下挫等,內憂外患。企業家們或許會發現,曾經所向披靡、戰無不克的秘笈已經不再具備效用了。正是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指導理論的適用性偏移。
挫敗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思索經營的本質。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值得上下求索。我想說的是,經營並不玄幻,並不神秘,甚至並不複雜,我們總是感到困惑,完全是因為不能透視經營的本質。經營之道合乎中國傳統哲學的“內聖外王”法則,具體而言,即修煉組織內功,不斷最大化地為外部世界提供價值。
所以,企業經營永遠圍繞著兩大主題,其一是通過學習和實踐鍛造組織自身素養和能力,其二是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為外部世界提供價值。“六力”叢書在實踐性層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認為它不僅適合經理人閱讀,而且適合企業每一位員工閱讀,這套叢書所構建的個人素養和能力體係,是每一位卓有成效人士必須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