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他們還嚐到了另一種痛苦。因為從來沒有穿過這種粗布衣服,本身已經十分不適,再加上太陽火熱毒辣,把莊稼地裏的玉米葉子都曬蔫了,風更是一絲也沒有,這種衣衫已經被汗完全濕透,就像牛皮一樣披在身上,導致渾身刺癢,甚至脖子底下、兩腋周圍都長出了一種水泡似的小圓顆粒(應該就是痱子),不撓奇癢無比,一撓就痛。
他們繼續走,走到了一個小鎮的時候,已經是人困馬乏,車夫說不能再走了,牲口需要喂才能有力氣,人也該吃點兒東西。但是哪能有吃的呢,而且人又這麼多。老天幫忙,幸虧車夫有一個熟人還留守在大車店裏。慈禧手下的人又是說盡了好話,請他給想辦法。
但是時至今日,多給銀子已經不是一個萬能的解決辦法了,因為現成的米麵已是找不到了。最後大車店的人說地裏有豇豆,煮熟之後可以用來充饑,窮苦人在秋雨連綿、青黃不接的時候常吃這些東西。於是慈禧他們包了人家一片地,把豇豆和玉米混合摘采煮熟,然後每人分一個煮玉米、半碗豇豆粒,這是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和皇後等金貴之軀出逃後的第一次午餐。當時煮老玉米湯都成了寶貝,大家是你一碗我一碗地分搶著喝,連皇帝也喝了一碗,而慈禧卻什麼也沒吃。
然後四個侍女丫頭接著幹活兒,把豇豆從割斷的秧上摘下來,又把老玉米的外皮剝去,扔在鍋裏煮上。在那個雨水多的季節,幹柴是沒有的,燒火就得用烏煤麵子和了水之後往灶裏填,宮裏出來的侍女丫鬟對這些是不懂的,她們填上煤之後,不起火苗光冒黑煙,才知道旁邊的木頭箱子是風匣。拉風匣是個花大力氣的活兒,何榮和小娟子兩人輪流拉動風匣吹火,隻拉了二十幾下就腰酸背痛、渾身流汗了。
好不容易燒熱了水,小娟子和何榮將水舀出來,奉敬給慈禧老太後,讓她洗洗臉。何榮記得慈禧當時十分感歎,說:“還是娟子和榮子能伺候我!”而她們一路顛簸,累得筋疲力盡,麵對眼前的情況,忍不住在慈禧麵前掉了眼淚。
隨後,二人眼圈紅紅地離開了慈禧的上房。與此同時,可能八國聯軍已經打進宮了,宮中姐妹的慘痛遭遇是何榮她們不忍想象的,也許上吊,也許跳井,而紫禁城可能也難逃被糟蹋的命運,她們隻能摸著臨別時收到的禮物,哭著走回夥房。
奴才忠心
雖然當時條件已經十分惡劣,但是慈禧還是有下人服侍她的,她身邊的崔玉貴為了大家的生存也是出力又出計——他主動在又是煙氣又是水汽的夥房裏,一仰一合地拉風匣。平時在宮裏,宮女們和崔玉貴是不交談的,此番成了同生共死的患難之交。在這種場合下,崔玉貴十分嚴肅地跟何榮和小娟子說了一番話,大意是,這種情況下,目前的地方買東西實在困難,大家免不了吃苦受難,大家身為老人家的近人,無論如何要保證不讓她挨餓。為避免走漏風聲,對慈禧的稱呼就變成了“老人家”。
讓人意外的是,宮女小娟子哭著說要割肉,對此崔玉貴表示無奈。他給她們分析了眼前的情況,說還不到割肉的地步,要先想辦法!他們包了人家半畝地的糧食,應該把青玉米剝出來,把豇豆角捋下來,再把青玉米秸砍下來,捆成捆帶在車上,人和牲口都需要這些。崔玉貴很有先見之明,他說:“現在咱們沒指望了,俗話說,須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羨有時啊!現在動手,免得將來餓死在半路上。”崔玉貴的一席話點醒了何榮,於是她們幾個侍女又繼續開工,把割下來的豇豆角捋下來,盛在車夫的布袋裏,把剩下來的青玉米堆在料笸籮裏,把青玉米秸捆成兩捆帶在車尾。
在那個沒有王法的社會,饑民們什麼都搶,還是生的老玉米,他們拿過來就直接用嘴啃著吃,白漿順著嘴角流下來,這畫麵讓何榮印象深刻。在大車店裏還不時有散兵進來,沒有東西可拿,就用碗舀足一碗涼水,邊走邊喝,順手把碗摔在大路上。那樣的世界著實讓人心驚肉跳,何榮記得崔玉貴大聲對她說:“榮姑娘,不要怕,隻當我們已經死了,現在活幾天是賺的。要記住,事到臨頭須放膽,死都不怕,就沒什麼可怕的了。”這話崔玉貴是對何榮說的,應該也是對眾人說的,“事到臨頭須放膽”這句話說得的確有力度,在那樣的境地,慈禧這些人聽了這樣的話,應該多少能起到一些定心丸的作用。
要說慈禧這些貼身的宮女、太監,對她真是忠心不二,他們在大車店的廚房裏,各自偷偷藏起了一個煮熟的老玉米,大家心知肚明,都是怕餓著了慈禧,可見他們是一心想著慈禧的。那時候老玉米雖然不缺,可想要弄熟卻絕非易事,不光借鍋和找水成問題,最重要的是煮的時間都沒有,而且他們這些下人也是什麼都不會幹。
所以何榮和小娟子用手絹各包了個又嫩又勻的煮玉米,因為慈禧什麼也沒吃,所以她們打算在車上給慈禧剝粒吃。小娟子把坐車的機會讓給了何榮,把這個討好慈禧的機會也讓給了她。而且,小娟子還塞給何榮一個手絹包好的玉米,讓她孝敬給光緒,這不禁讓人感歎宮女之間的姐妹情深。之後差不多是宮裏午後睡醒加餐的時間,侍女們給皇上奉獻一個熟玉米,給慈禧剝了玉米粒吃,充分盡到了做奴才的一份心。
淒慘過夜
由於太陽持續不斷地烘烤,慈禧他們坐的車條件極差,奇熱無比,仿佛蒸籠。喝的水都變成了汗,汗流得多了就出奇的口渴,渴到喉嚨裏冒煙似的。先是奴才們開始嚼老玉米秸,後來慈禧支撐不住了,也和奴才們一起嚼。路越走越高,騾子很吃力。李蓮英由前麵回來,站在路旁,稟告說,已經進入昌平境內了。
太陽落山的時候,慈禧一行人來到了一個大的莊子,名叫西貫市。那是一個較大的村子,放眼望去,青磚房子不少。但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景,誰也不願意收留這麼一群來路不明的人。再說這村裏住的全是回民,風俗習慣很特殊,他們不願意在生活上與漢民摻雜,所以一見慈禧他們全都是漢民的打扮,自然是十分排斥。
於是李蓮英等人商議出一個結果,就是去村頭一個破舊的清真寺借宿。那裏年久失修,已經廢棄變成了場院,有幾間房閑著,可以供人居住。慈禧也很樂意,已經累了一天,他們都想找一個地方歇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