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罷奕訢
因為這幾年奕訢的功勞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即使有些事不是什麼大事,奕訢也都責無旁貸,奕訢一經罷免,引起不少人的不滿。慈禧接連收到上書,請求免去奕訢的處分,慈禧一看這大臣對自己的處理是不太滿意啊,就趕緊去跟慈安商量。慈安還是比較厚道的,主張適可而止、得過且過,畢竟六爺功勞不小。慈禧一看,既然這個事情確實是處理得過於魯莽了,那就改變策略,放長線釣大魚,於是就恢複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這是第一次罷免恭親王,到其恢複職位,前後僅持續了十天的時間,慈禧算得上慘敗。
但是,要知道慈禧並不是那種善罷甘休的女人,奕訢再一次獨攬大權,慈禧的心中更加難以平複,她早晚還是要找機會徹底扳倒奕訢。
在那個時期,慈禧認為,分擔她權力的人隻有她兒子和慈安,再容不下他人,除了他們之外的別人,是她絕不允許來觸碰她的權力的。因為慈安是正宮娘娘,她無法與之競爭,有事兒和她商量就已經足夠了,而自己的兒子是皇帝,這個時候不能親政,那隻有兩宮太後可以分擔權力,奕訢身為一個議政王的曆史使命早該結束。
從那以後,恭親王與慈禧相處的過程中,就時常發生摩擦。說到他第二次遭到罷免,還是因為這個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的時候,安德海以皇帝就快要大婚為由,奉慈禧太後之命到南方為同治皇帝采辦龍袍。其實,太監是不被允許出宮的,安德海得以出宮應該也是在慈禧麵前下了一番功夫,才求來這麼個機會,並且找了個借口。安德海一出宮門直奔蘇州,不料早已被慈安和恭親王給盯上了。其實慈安與慈禧多多少少也是有矛盾的,包括與小皇帝之間,也有著錯綜複雜的矛盾,所以這次慈安跟恭親王同仇敵愾,合力對付安德海。
要怪也就怪安德海這個人太不安分,想不引起別人的注意都難,本身一個太監出宮就是違規操作,他在路上還不檢點,十分張揚,找了許多女人上他的官船,沿運河南下的過程中還大張旗鼓、吹拉彈唱,要多高調有多高調。所以他的船遊到山東地界的時候,就碰上一個膽大的巡撫要治他,那人就是丁寶楨。他在辦安德海之前,決定先去探了探慈安的態度,他火速八百裏加急上書請示慈安。當時慈禧正在病中,慈安獨當一麵,把折子一看,心想這安德海了不得啊,出了宮不說,在路上還有這麼多囂張的事,當即一道秘密口諭,下令就地正法安德海。丁寶楨很快接到了諭旨,有太後撐腰,那還等什麼,立馬前去拿下安德海,二話不說就給他斬首示眾了。
慈禧得知此事之後銜恨在心,氣不打一處來,她知道慈安是與恭親王串通一氣的,所以在小皇帝麵前,言語間透露出對恭親王的深刻憎恨和極致不滿,攛掇小皇帝找一個借口把恭親王再一次全權罷免。
當時小皇帝提出要給兩個母後修複圓明園,但是奕訢考慮要以國家大事用銀為重,所以反對,認為修圓明園這些事都太浪費了,這就觸了小皇帝的黴頭,使得他十分生氣,想起母親說的一些話就把恭親王的一切差事又給罷免了。隨即立刻招來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所以西太後又不得不擺出姿態,裝模作樣對小皇帝大加訓斥了一番,然後無奈又給恭親王恢複了一些差事,這第二回合,恭親王還是贏了。
知識鏈接
中法戰爭失利後,慈禧罷免了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人馬。與此同時,成立了新的軍機處,新軍機處的組成人員在識見、威望、能力和人品上與原軍機處人員相比相差甚遠,他們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新軍機處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慈禧的裝飾品,慈禧對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的撤換是晚清政治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罷黜恭親王奕訢的一切官職,撤換了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使慈禧成了不受任何約束的擁有絕對權威的太上女皇,這也正是她夢寐以求的。
通過這兩次的交手,奕訢的心靈可以說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最終他徹底被免職是在1884年,當時是中法戰爭非常激烈的時期。就中法戰爭這個問題,奕訢是主張議和的,然而慈禧是主戰的,兩人再次產生矛盾,最後法國人竟然“不戰而勝”,使得大清國丟盡顏麵。慈禧一怒之下,又以此為借口,再一次罷免了奕訢,讓他從此賦閑在家。
加害慈安
然而事實並不像慈禧預料的那麼簡單,此時她還不能夠真正獨攬大權,因為還剩下一個永遠橫亙在她麵前的正宮慈安,這個障礙是無法跨越的。隻要慈安一除,慈禧就能夠真正的一人獨大,所以慈安這個阻礙她專權的絆腳石,就是她下一個開刀的對象。
之前,宮中一直在傳慈禧患上了一種血崩之症,慈安當時還下懿旨讓各督撫找尋名醫,請進宮為慈禧調理醫治。所以這期間,大家都知道慈禧臥病已久,而且大臣上朝的時候,發現隻剩慈安一人在裏麵垂簾聽政了,慈禧則在養病。這種情況時間一長,大家都認為慈禧的身體不行了,肯定命不久矣,可是沒想到,有一天去上朝的時候宮門打開,突然太監在裏麵傳出一句話是“慈安皇太後駕崩了”,這幫大臣一下子震驚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懷疑是太監說錯了。一直在病中的明明是慈禧皇太後,怎麼會是慈安皇太後去世了呢?大家一時間都沒反應過來,麵麵相覷。
之後急急忙忙到宮裏一看,果真是慈禧太後在上麵完好端坐著,而慈安在裏麵已經小殮了,衣服都穿好了,臉也蓋上了,當時大臣們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登時哭倒一片。
而在《翁同龢日記》中有這樣一則記載,有人製止痛哭的大臣,提醒說西太後正看著。可見慈禧和慈安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大臣因為懼怕慈禧,甚至不敢為慈安哭喪。
如此看來,慈安之死應該是大有文章,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據說慈安太後一貫喜歡吃小點心,所以慈禧就讓她的太監和宮女給慈安送去了一個食盒,送去的食盒中有一些小點心,慈安吃完之後,當夜就暴亡了。
不過不管慈安的真正死因是什麼,慈禧在通向專權的道路上確實沒有了任何阻礙。這個結果無疑是她經過一步一步的努力,處心經營、謀劃計算得到的,最後終於一個人獨攬了大權,然而還有更多的風暴、更多的坎坷在等著她去戰勝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