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抒寫小人物的大精神
動人心魄的崇高美,不僅僅表現在人的偉大痛苦或偉大人物的滅亡上,還表現在小人物的大精神上。著名詩人梁平的《廢墟上的敬禮》,寫三歲孩子在擔架上向救他出來的解放軍叔叔行了一個軍禮,寫此“小人物”的大精神“一位將軍說/這是我們接受的最崇高的敬禮/足以讓群山肅立舉國敬仰/讓每一個生命體會大難麵前的從容//孩子你和那高高舉起的右手/帶給了中國怎樣一個感動/他將珍藏在共和國的記憶裏/珍藏在十三億中國人每一顆自豪的心中”,很好地展現了詩歌的崇高美。高低的組詩《書寫崇高》,詩題便揭示了詩的主題。在詩人的筆下,災區的孩子們在災難麵前選擇了堅強,全國人民與災區人民結對幫扶、共渡難關,各行各業的人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堅強。這些“小人物”的“崇高”精神在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詩歌的崇高美也就很好地展現了出來。這類作品在汶川地震詩歌中也不勝枚舉,幾乎寫抗震救災小英雄,以及“小手”、“小筆”等意象的詩歌都表現了“小人物”堅強不屈的大精神,令人感動。
五、饒有特色的語言美
詩歌,是文學的最高樣式,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的語言如何,往往決定了一首詩歌的優劣。汶川地震詩歌有相當數量的作品特色鮮明,具有語言美。概括地說,其語言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精練美
精練美是新詩語言美的一個方麵。詩人在創作時必須惜墨如金,以一當十,而切忌像韓信將兵那樣“多多益善”。汶川地震詩歌中的佳作,無不具有語言精練美之特點。例如:弓木的詩《燦爛的從容》,雖僅有百字,內涵卻頗為豐富,耐人尋味:“一株黃玫瑰/在家園的廢墟上/綻放如/天使般的精靈/我不知道/你思想的深處/是否有/無盡的苦情/也不知道/你如何/詮釋生命/你的微笑/折射出/心底的希望和/燦爛的從容/你的安靜/更讓我們震驚/明天會/雨過天晴/我們會走出泥濘/明天,我們/沒有噩夢”。
(二)質樸美
質樸是詩歌語言的一種風格,質樸美是新詩語言美的又一個方麵。汶川地震詩歌有相當部分的作品具有語言質樸美的特點。尤其是那些哀悼孩子罹難的詩歌,絕大多數語言質樸,不花裏胡哨,具有質樸美。這是不言而喻的,無須一一列舉。
(三)新奇美
新穎別致,是新詩語言美的要素之一。新詩創作,在語言的新奇美上,不要求“無一字無來曆”,而要求“無一字有出處”。汶川地震詩歌中的佳作在語言上具有新奇美。著名詩人葉延濱的《大愛啊,也許隻是一滴……》,寫大愛也許隻是一滴淚、一滴血、一滴鹽水、一滴汗水:
啊,一滴,哪怕就隻是一滴
汶川大地震留給我們
一滴熱淚,從孤兒的眼角到總理的眼角
這個民族就不隻是會哭泣!
啊,一滴,哪怕就隻是一滴
汶川大地震留給我們
一滴熱血,天塌地陷中我們生死相望
這個民族就不會斷了血脈!
啊,一滴,哪怕就隻是一滴
汶川大地震留給我們
一滴鹽水一滴汗水
天就一定會再藍!地就一定會再綠!
此詩揭示大愛之真諦,以小見大,語言具有新奇美,給人以鼓舞,也給人以美感,是名副其實的佳作。著名詩人洪燭《廢墟上的祖國》中的詩行“今夜,我寫下‘祖國’這兩個字/比往日有著更為複雜的感情/隻敢輕輕、輕輕地念出來,生怕/稍微一用勁,就碰著它的傷口/其實它的心,比傷口還要疼”,劉春《手和筆——獻給汶川地震中那個握筆死去的孩子》中的詩行“在這個雨夜,我用同樣型號的圓珠筆/寫下這首傷感的詩篇/然後,走進雨中麵向西南/讓雨水把幹涸的眼眶打濕/然後囤積成一條澎湃的愛的河流/在心靈的創口處/滋潤一棵嶄新的、筆直的大樹”,黃葵組詩《今天,誰也不說話》中的詩行“今天,我們把大海倒幹/接傷口下的血/隻為了大寫兩個字/那是五千年永不折翅的炎黃”,等等,語言也無不具有新奇美。
(四)音樂美
音樂美,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之一,也是新詩語言與散文、小說等其他文學樣式的分界線。詩語平仄相間(不必像舊體詩詞那樣嚴格)、大致押韻、適當注意音步等,這些是構成新詩音樂美的要素。在這方麵處理得當,則詩具有音樂美,讀之朗朗上口。汶川地震詩歌中有一些作品具有語言的音樂美。著名詞作家王平久的《生死不離》,平仄相間,押新詩韻中的“一七”韻,且很注意音步,頗具語言的音樂美。也許有人會說,《生死不離》是歌詞,具有語言的音樂美是歌詞的特征之一,列舉此作品說服力不強。其實,好的歌詞本身就是詩,這也是一些汶川地震詩歌合集將《生死不離》收入其中的原因。為了增強說服力,我們還是來看並非歌詞的汶川地震詩歌。李永忠發表於2008年5月19日《重慶晨報》上的組詩《孩子別……》,由《孩子別怕》、《孩子別喊》、《孩子別哭》三首詩組成,這三首詩分別押新詩韻中的“麻花”韻、“言前”韻、“姑蘇”韻,有的幾乎是行行押韻,有的則是隔行押韻,且注意詩語平仄相間和音步等,節奏感強,便於朗誦。像李永忠這樣具有語言音樂美的詩歌在汶川地震詩歌中也還有不少。當然,不注意押韻的詩歌也不在少數。雖說,詩歌優劣的決定因素在於內容,而不在於是否押韻,但押韻無疑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可使內容好的作品錦上添花,因而,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汶川地震詩歌的美學價值較高,能給人以美感,但也有一些作品在創作時未能遵循美學原則,不注意意象的經營,不以形象說話,而是講“大白話”,且不注意押韻等語言美,詩歌的美學價值不高,缺乏美感,難以打動讀者的心靈。不過,話又要說回來,汶川地震詩歌數量多,出自眾多詩人與“草根詩人”之手,在美學價值方麵有高有低,這也很正常。我們不能因為有美學價值較高的作品就全盤肯定汶川地震詩歌的美學價值;同樣,也不能因為有美學價值不高的作品而全盤否定汶川地震詩歌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