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閹寺製的跨文化通觀(1 / 2)

上文中提到的植物神阿提斯崇拜伴隨著典型的閹人祭司製度。按照神話的說法,阿提斯的雙性同體性質是他自己閹割後的結果。精神分析派的神話學家把阿提斯的自我去勢解釋為用防止性衝突的辦法解除對女性的恐懼,就好比向自己的腳射擊以便脫離戰鬥的戰士。The Road to Daulis:Psychoanalysis,Psychology and Classical Mythology),塞拉庫斯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78—180頁。人類學家則認為男神去勢的神話是為現實中的男性去勢儀式提供理由和典範而編造出來的。換句話說,是為閹人祭司製度的合理性提供神聖證明。與寺人作詩極為相似的是,古羅馬時期的淨身祭司伽裏(Galli)也是音樂和詩歌的直接演出者。在祭神儀式上:

這些去勢的人們,穿著他們東方的服裝,……列隊穿過羅馬,隨著鐃鈸和手鼓、笛子和號角的音樂,唱著讚美歌。他們的奇裝異服引人注目,人們被他們粗野的歌曲所打動,慷慨施舍……弗雷澤:《金枝》,徐育新等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507頁。

弗雷澤指出,阿提斯神的這種崇拜是同大女神的崇拜相聯係的,正像植物神阿都尼斯與女愛神互為配偶一樣。陽具作為祭品是促進女神繁殖力的道具。“這樣的揣測如果有一點道理的話,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其他亞洲生殖女神也都由閹人來奉侍了。這些女神需要從代表她們神夫的男性祭司那裏獲得履行繁殖職能的手段:她們本身需要受精,以得到賦予生命的能力,然後才能將這種能力傳輸給世上萬物。女神們從自閹的祭司們那裏得到這樣的供役或幫助,……這些祭司獻身於宗教職司的方式也是相似的。希拉波利斯每年這一盛大節日恰好是新春的開始,人群從敘利亞以及敘利亞鄰近地區湧來女神聖所。在笛聲高奏,鼓樂喧囂之中,祭司們自己拔出刀來進行閹割。這種宗教激情像浪潮一樣在觀眾中擴散著,很多人忘了自己是歡度節日前來看熱鬧的觀眾,竟情不自禁地效法起來。男人們的脈搏隨著音樂跳動,他們的目光被噴出鮮血的景象所眩惑,一個接一個地扔下身上的衣服,大叫著跳向前去,抄起場上事先預備好的利刃,就地割下自己的陽物,血淋淋地拿在手中,跑遍全城,最後隨意扔進路過的任何人家屋裏。於是這戶人家受此尊榮,就得向他提供婦女服飾,他便穿戴這些服飾過此一生。激情過去,冷靜下來,對於這樣無法挽回的獻祭,此人將終身為之痛悔長恨。卡圖魯斯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詩篇裏,對蒙昧的人類情緒在迷信的宗教狂熱中引起的劇烈反應,曾經作了有力的描述”。弗雷澤:《金枝》,第509頁。以上埃及、西亞和希臘羅馬的閹人祭司製同樣可以在印度文明中找到。美國比較神話學家奧弗萊瑞在所著《雙性同體之比較》(The Comparison of Androgynes)一文中提出,印度神話和造型藝術中雙性同體形象之普遍是世上罕見的。《梨俱吠陀》中便把因陀羅神(Indra)身兼兩性的特征追溯於被閹割的事件。印度人視之為閹者(eunuch),這個詞在當地意指“無陽物者”奧弗萊瑞(W。D。O’Flaherty):《女性,雙性同體和其他神話動物》(Women,Androgynes,and Other Mythical Beasts),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310頁。。奧弗萊瑞的這一見解無異於揭示出閹割製的信仰根源。

在古代阿拉伯,王宮中養有大批宦者的現象曾使西方人感到驚訝和好奇。這一點隻要讀一下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就會有生動的印象。研究東方性文化的學者傾向於把阿拉伯的宦者製度溯源於遠古的埃及閹割習俗和閹奴貿易。愛德華茲指出:“閹割與奴隸從埃及傳入‘聖土’(即猶太教所稱的福地巴勒斯坦),摩西便曾詛咒和禁絕宦者之俗。不過,閹割作為一種生意(khesseh)很快在阿拉伯發展開來,成了國際性的合作貿易,其範圍西起北非,東至馬來亞。宦者被分別稱為‘師’(agha)、‘侍’(khadim)和‘主’(khwaudjah),一般視為三種不同等級。”愛德華茲:《蓮花中的寶石:東方性文化曆史概觀》,倫敦,1965年,第148頁。這種等級的劃分也許恰恰反映了宦寺在曆史發展中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它可以有助於說明中國上古寺人的複雜性。被稱為“主”的宦者與最原始的寺人相對應,他們是神的化身,祭祀與政治的主持者。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寺的本義為持。被稱為“師”的宦人與失去主持者身份的寺人相對應,他們在淪為宮中的下人和侍者之前,尚有一個相對高貴和受人尊敬的時期,作為王政的監護人,朝廷的官方代表,國家教育的導師,這一身份也同樣保存在寺字的另一種古訓之中。《廣雅·釋宮》:

州郡、縣府、廷寺、學校、癢序、辟雍、半頁宮、瞽宗、東膠,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