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6
二十八、廣東
(一)廣州光孝寺
廣州有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位於廣州市光孝路的光孝寺是廣州市四大叢林(光孝、六榕、海幢、華林寺)之一,也是嶺南地區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光孝寺的曆史源遠流長。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寺名曾幾次更改,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賜“光孝寺”,從此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也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自創寺以來,常有中外高僧到寺中駐錫傳教弘法。東晉時期廚賓國三藏法師曇摩耶舍來寺擴建大殿並翻譯佛經。劉宋文帝元嘉年間,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在寺中創建戒壇傳授戒法。梁天監元年(502年),智藥三藏自西印度攜來菩提樹,植於戒壇前,“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印度高僧波羅未陀(即真諦三藏法師)在寺內翻譯《大乘唯識論》、《攝大乘論》等經論。公元749年,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時,被颶風吹至海南島,然後來廣州,也在此住過一個春天。唐高宗儀周元年(676年)禪宗六祖慧能與僧論風幡,剃發於菩提樹下,開演東山頓悟法門。神龍元年(705年)西域高僧般刺密諦三藏於此翻譯《首楞嚴經》十卷,宰相房融筆受。唐玄宗時(724年),不空三藏於光孝寺建立規模宏大的灌頂道場傳授密法。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高僧憨山大師在光孝寺講《四十二章經》,提倡禪淨雙修,重修殿字,並撰儀門聯:“禪教遍寰中茲為最初福地,祗園開嶺表此是第一名山。”
光孝寺建築規模雄偉,為嶺南叢林之冠。它不僅在佛教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並且開創了華南建築史上獨有的風格和流派。寺院氣勢十分雄偉,殿宇結構工藝威嚴壯麗,特點鮮明。原有11殿,由於曆史變遷,寺院幾遭破壞。至今光孝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鍾鼓樓、伽藍殿、六祖殿、睡佛樓、洗缽泉、東西鐵塔、大悲幢、瘞發塔等建築與曆代碑記文物。建築群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東晉時代創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築藝術,殿內采用中間粗、上下略細的梭形柱,大殿下簷鬥拱都是一跳兩昂的重拱六鋪作,這種風格是全國著名古建築中所僅見的。大雄寶殿構築在高高的台基上,鍾、鼓二樓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內有新修建的3尊大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文殊師利和普賢菩薩,3尊佛像合稱為“華嚴三聖”。寶殿台基左右兩側還有一對石法幢。中國南部的許多寺院都仿照該寺的樣式。
瘞發塔高7.8米,呈八角形,七層,每層有8個神龕。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六祖慧能在菩提樹下剃發為僧後,當時的住持法師印宗把慧能的頭發埋在這裏。後建塔以資紀念。
東西鐵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兩座鐵塔。其中西鐵塔建於五代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比東鐵塔早建4年。該塔是南漢皇帝劉金長的太監龔澄樞與他的女弟子鄧氏三十三娘聯名鑄造,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抗戰期間因房屋倒塌,壓崩了4層,今僅存3層。
大悲幢建於唐寶曆二年(826年),寶蓋狀如蘑菇,以青石造成,高2.19米,幢身八麵刻有“大悲咒”,為寺內現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絕對年代可考者,但字跡己多風化。
傳說惠能來光孝寺,印宗法師正宣講涅 經,偶見風吹幡動,二僧對論,一日風動,一日幡動,惠能認為非風動亦非幡動而是心動,滿座皆驚。印宗法師知是禪宗法嗣,即拜為師。自始開辟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
(二)廣州六榕寺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朝陽北路(六榕路)。寺中有宋代的禪宗六祖銅像和花塔,遠近聞名。
此寺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北宋初年被火燒毀。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重建,更名淨慧寺。元符三年(公元l100年),大文豪蘇東坡來寺遊覽,並據寺中榕樹數目,題寫了“六榕”二字,從此更名為六榕寺。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將寺的一半改做糧倉,另一半留做寺院,後經不斷維修,這就是今天的六榕寺。
六榕寺的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六祖殿、觀音殿、花塔和碑廊等。
花塔正名叫做舍利塔。始建於梁大同三年。初為木塔,後重建為磚木結構塔。因塔身裝飾華麗,人們將它稱為花塔。塔高57米。平麵為八角形。外觀九層,內部實為十七層。塔外有回廊。塔內有樓梯,右上左下,可以上達。塔刹中的銅柱鑄造於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柱身上鑄刻有佛像千尊。由銅柱、寶珠、九霄盤、鐵鏈構成的塔刹,重五噸。立於塔頂,莊重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