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喪葬6(1 / 3)

前 言 第五章 為人生的終點祝福

一、終極關懷——殯葬理念的一個亮點

死亡是人生一件大事。出於人的本性,人總是對即將死亡的人或已經死亡的人給予某種方式的關心、幫助、支持、處理。即使古代,對已死的人也不願讓他曝屍荒野,總想用蒲席卷掩,或是用馬革裹屍,充分體現人對他人的終極關懷。另一方麵,鳥之將死,其鳴亦悲;人之將亡,其言亦善。說明人到臨終,已無所顧忌,更能洞察並道破人生的真諦,要說還有什麼需求的話,那就是希求別人對他的終極關懷。現代殯葬文化理念,引導人們建樹富於科學精神和現代人文精神的殯葬理念,必須對終極關懷加以探索。

終極關懷,是對人的生命終止以後的關懷、料理。這既是一種理念、觀念,需要人們加深認識,牢固確立,又是一種行為實踐,需要人們去貫徹。這裏重點在於確立終極關懷的科學理念。

終極關懷,包括慎終和終極關懷兩個意思。慎終是一種文化。人生的終點、終結是一個自然的存在和過程。采取何種態度和方式對待它,這是一個人或某一人群的文化。它關係

到能否讓人的思慮獲得平息,心靈能否得到慰藉,肌體能否順利適應由生到死的質變過程。“慎”終,一個“慎”字,代表了一種進步的文化,反之,不慎,即不重視,隨意處之,則是野蠻落後的文化。終極關懷,也是一種文化,而且可以稱為班代殯葬理念的一個奇葩、一個亮點。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心,這是人之常理,對臨終者,給予最後有限的關懷、重視、愛護、幫助和支持,這是人性的釋放、文明的映顯。終極關懷,已不僅是臨終那一個短暫時刻的關懷、稅福,而是進行了前延、後伸。前延至逝者臨終前的心理、生理的關懷,後伸至逝者辮與世長辭之後,對其進行人性化的殯葬、追思、祭祀與繼承其遺誌、實現其遺願。這就把瞬時的死亡的處理轉化成了較長的人性化關懷,把過去單純的厚葬習俗轉變為慎終和禮葬加追思的係列文化,把人們極少談起的死亡觀納入劉人生觀中,成為人生觀的一個蕈要組成部分,並使二者統一起來。這時,可以說通過終級關懷,使人生達到了“生似夏之絢爛,死如秋月幽寧”的境界。

二、傳統喪葬習俗的弊端和改革

(一)傳統喪葬習俗的弊端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的積澱非常深厚,其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上看,傳統葬文化中糟粕占了大部分。傳統殯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烙印。傳統的葬習俗、思想觀念等嚴重約束了人們的思想,造成了社會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浪費。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思

想日益曼延,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擾亂了社會秩序,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濃厚的迷信色彩

原始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死,從而產生了鬼神信仰,它是人類原始信仰之一。人們認為鬼魂同樣具有人一樣堂,欲望,因而逐步形成了墓葬製度,墓地被認為是鬼魂生黴的地方,屍體的處理也必須使鬼魂感到舒適,並舉行葬禮,以對鬼魂表示安慰。

對租靈信仰常常表現為求神、祭祀和供奉。原始社會這種靈魂不滅的思想後來被封建統治加以利用和渲染,再加上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把靈魂不滅進一步理論化、迷信化,從而使靈魂不滅的思想附帶著大量的迷信思想保留在人們的觀念之中,從而形成了中國的“鬼文化”,鬼文化指古代的人們對人類死亡現象及相關問題的思考所帶來的觀念和行為。形成了傳統喪葬習俗中的鬼魂、冥界、祭鬼、驅鬼、孺魂、鬼故事的講述以及鬼事禁忌而構成一個整體。

中國的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萌生同時隨著中國曆史、文化的發展、進化而不斷變化發展。

在傳統喪葬習俗繁雜內容中,很大一部分是封建迷信思想。這些封建迷信思想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嚴重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如目前少數地方的陳規陋習複活,迷信活動抬頭,辦喪事看風水定墳地,念經拜佛、燒化紙錢等陳規陋習又有所囂張,這些嚴重阻礙了精神文明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障礙。

2. 入土為安觀念

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社會。我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這片肥沃遼闊的大地上。這裏東有大海環繞,北有大漠橫亙,西有崇山峻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就生存於帶有封閉性的大陸型農業區域。這裏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祖先世代以務農業為主,以土地為生命之根本。因此,中國人曆來就有“安土重遷”、“葉落歸根”的對土地的依賴情結。

正是祖先對土地的這種依賴和頂禮膜拜,在他們心中,人隻有回到土地之中,他的靈魂才會得到安寧。死者入了土,才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千百年來,這種“入土為安”心理對中國人的影響太深了,以來,由簡複繁、厚古薄今的喪葬惡風敗俗開始在神州大地掀起浪潮。其惡深顯而易見,由此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嚴重障礙。表現如下:

(1)鬼與人爭地

受“入土為安”的民俗及“風水”說的影響,鄰近上海的吳縣山水秀麗,自然成了上海人“入土為安”的首選之地。解放前後,這裏就有“五龍”、“萬隆”、“靈”等經營性公墓。據初步估計,作為上海“亡靈”的天國——蘇州,已經有70萬上海籍“亡靈”的墓穴遍麵蘇州各縣市的公墓和山野之中。

福建省福州市城市鎮某革富裕起來後人們在造墳墓方麵的花費是很大的。

這裏在過去就很重視對死者的葬儀及造墳等。現在為死去的親人或祖先造一座像樣的墳墓,在這裏已形成為一種風尚和人人必須遵守的倫理準則。這裏家家都為新近死去的親人造墓,造的墓最差的也要上千元,上萬、幾十萬元的墓也不少。並且全村絕大部分人家都會對祖先翻修墳墓,這裏不僅流行給死人造墓,而且還流行給活人造“壽墳”。許多稍為富裕的人家都替自己造成了“壽墳”,有的小孩也擁有“壽墳”。其中,該材最為有錢的當數一嚴姓房地產公司老板。1993年他為早已過世的父母翻修墳墓。該墓全部采用大理石建造,墓塚四周的石料上全部雕刻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等圖案。墓的兩側,各立一尊石獅。墓廬外圍,也是用大理石砌成的外牆,上刻仙人圖畫及頌讚死者的詩詞。其中,一個墓碑花去2 000多元,一對石獅2 400多元。整座墓由石匠、民工21人參加,共耗工時近兩個月,僅付工匠、民工工資就在5萬多元,估計整座墳墓花費要上20萬元。他不光為父母修墳,而且從父輩往上要修13代祖先的墳,往下,不僅替活著的叔父、嬸娘、自己夫婦及五個兄弟、媳婦修好了“壽墳”,而且,他還為兩個十幾歲的侄兒修建了一座雙塚“壽墳”。這座雙塚“壽墳”占地有一畝餘。在他修墳之前,就看中了家鄉附近的這兩處風水寶地,最後花50多萬元連整片山林都買了下來不光富裕地區,近些年來有些還不怎麼富裕的農村,對死人都很闊氣。群眾不惜將自己血汗掙來的錢財用於死人“福利”。花錢出力,采石備料,翻修祖墳。甚至有的人自己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也要借餞借物,紮紙編化,敲鼓念經,深挖高築,為其父母及祖先翻修墓塚。問他為啥這樣做,他也許會說:要過上好日子,全賴祖宗及墳地的

“風水鑒照”、“祖德祖蔭”。美麗的西子湖畔中外遊人如織,但60平方公裏的風景區內竟擁擠著1.7萬餘座墳墓,今人與古人共享“風水”與“龍脈”。但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若幹年後的西子湖不知還有多少可供觀賞之景呢?

城市骨灰墓的大量出現,對十分緊缺的土地資源更是“雪上加霜”。有人認為這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骨灰墓的修建,因其是大理石、花崗岩及水泥澆鑄而成,它更難於毀損,保存的年限會更長。雖然骨灰墓比土葬之墓要小,但從這個角度來說,火葬後仍搞一個骨灰墓,與土葬相比,有“換湯不換藥”之嫌。所以說,骨灰墓隻是土葬的一種變相而已,土(棺)葬之墓搖身一變,在火葬區變成了骨灰墓,如此向已。土葬、造墳修墓、骨灰墓不僅僅是人們把大量的錢財花在了毫無知覺的死人身上,造成了社會財富無端的巨大浪費,而且占據了大片青山、坡地,吞蝕了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