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碉又稱“邛籠”,“邛籠”一詞來自於當地羌語,就是碉樓之意。邛籠用石塊和黃泥土砌成,分四棱、六棱、八棱多種,線條垂直分明,石牆內側與地麵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邛籠高達數十米,有的高十三、四層。一般建於寨口或路口要衝,平時貯存糧食柴草,戰時起防禦作用,並兼備烽火台的功能。古羌人設計的軍事用途之設施很多,如通向河邊的暗道和類似於緊急出口的信道,用來係繩子的木耳朵等,都充滿了防禦性的色彩。作為現存不多的石碉樓,它體現出的不僅是古羌人生於憂患的意識,同時也把羌族精美的建築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羌族的民居均以石塊壘砌而成,而讓人歎為觀止的是,在通往各家各戶的主要信道的石板下都暗藏著水流,縱橫交錯、互相連通,形成了羌寨完整的供水係統。除了供水、消防、調節氣溫外,還能在戰爭時通過水道暗中向外傳遞情報。
桃坪羌寨濃縮了羌族千年的曆史,在桃坪羌寨內,部分的羌族同胞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和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其中以婦女服飾居多。羌繡自成風格,衣著上花樣圖案十分獨特;而羌族餐飲也別具特色;加上羌族的鍋莊舞蹈等傳統藝術與各種羌飾、銀器、犛牛牛頭、刺繡等手工藝特產,展開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卷,讓人陶醉在川西這片民風濃鬱的土地上。
五十八、黎族船形屋
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島五指山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同一血緣的人多聚居在一個村寨裏,村寨周圍都種有檳榔、椰子、大樹菠蘿、木瓜等樹木,民居就座落在這些樹木叢林之中。
最早的黎族民居“皆棚屋,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日“幹欄”。黎族幹欄是較有特色的建築,它多以竹木為架,茅草為屋麵材料,底下架空,上部為住人的房屋。黎族幹欄建築的外形是牆壁與屋頂不分,統一構成半圓形的桶狀茅草蓋,狀如船篷,僅在前後設門,四周無窗,門外並設有船頭(曬台),下上用小梯。有的幹欄屋低矮,其半圓形的茅頂邊緣可以垂到地麵,更像一個扣在地上的船篷,故又稱這種房屋為船形屋。船形屋的形成可以說明黎族先民是漁業民族,以船為家,上岸農耕以後,人民仍然依戀原來的漁船式住屋,所以這種形式就延續下來了。同時這也反映了建築形式的滯後性。
由於船形屋低矮、簡單,內部平麵劃分亦很簡單,僅用竹木柵等半隔斷隔出一些臥室來。目前使用船形屋的居民已經很少,多分布在五指山的腹地,如昌化江上遊的杞黎,南渡江上遊的本地黎等部落。
海南島沿海地區的黎族,因與漢人接觸較多,吸收了漢族的建造技術,亦改用坡屋頂的平房,稱之為“金字屋”。金字屋的牆壁多以竹木為構架,抹以稻草泥,茅草頂。少數富裕人家亦有建瓦屋的。平麵基本上是長方形,內部分隔成廳、臥房、廚房、糧倉等,臥房麵積較小,常不開窗,尚保留船民時代的生活習慣。
黎族的孩子到了十三、四歲後便與父母分開居住,搬到“布隆閨”,“布隆閨”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邊較偏僻的地方。男孩住的叫“兄弟布隆閨”,女孩住的叫“姐妹布隆閨”。晚上,隻要是血緣關係不同,適合於通婚年齡的青年男女,都可互相拜訪,在“布隆閨”裏談情、唱歌,吹奏著黎族特有的鼻蕭或口弓。
五十九、鎮寧石頭寨
鎮寧石頭寨是一個布依族村寨,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區,這裏石山凸起、峰連嶺複、自然風光秀麗、環境優美,聞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它的北麵。石頭寨依山傍水,寨前小河環村,寨後綠樹成蔭。寨門用高大的石頭壘砌,上麵刻有“石頭寨”三個字。石頭寨已有600年的曆史。
進入寨門後,仿佛進入了一個石頭的世界。古老的布依族人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天然建築材料修建起了石頭寨,石頭壘砌的牆壁,石板覆蓋的屋頂,石塊鋪砌的村寨小路、石階、石門,以及家中日常用的石磨、石缸、石槽、石爐、石桌、石凳等等,都是石頭打造的。
石頭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石頭建造的民居房屋,整座房屋不見一磚一瓦,四牆用石塊砌築,房頂以薄石片作瓦,就連室內的間隔也是石頭砌成。民居順山坡建造,灰綠、赭紅相間的石牆與銀灰色的石板瓦相間,層層疊疊沿等高線呈台階式布置,穿插在嶙峋的山石之間。遠望山寨,石房與石山混為一體,綠樹點綴其間,使它們又回歸到自然之中。
宅居平麵為一正兩廂三開間,呈長方形,明間分前後為堂屋和烤火間,兩廂也作前後間為臥室和廚房。建築大多做成半邊樓的形式,利用山坡地形的高差、挖半邊的土方,後麵坊地找平,形成鏽幹蘭狀,樓下養畜,樓上住人。
石頭房就地取材,利用建房前地基附近的水成岩,揭離分層、自然開采,每層厚度相仿,隻作幹擺,不用灰漿。石牆的砌法有平整挺拔的平毛石砌,也有自然活潑的亂毛石砌,牆身用石砌尖拱和圓拱做成單個或連續的小窗口。為平板無華的石牆麵增添了活力。作為山地建築,除了防雨功能需要外,屋頂俯視成為主要的觀賞麵,所以屋麵石板有鋪作菱形和自然片石之分。石頭房除了兩端山牆挑簷做有簡單粗獷的曲線造型和象征龍口的石雕圖案外,基本不做裝飾,充分表現出山地民居敦厚、質樸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