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15(1 / 3)

前 言 11

四十七、龍勝金竹寨

金竹寨位於桂北龍勝縣境內,是壯族幹欄民居村寨。整個寨子鑲嵌在凹形的半山腰上,山上翠竹拂綠,山下溪水流淌,村寨近水傍田,氣勢昂然。居住環境負陰抱陽,享受到充沛的日照,回避陰濕和寒冷。

從幾裏之外高山上用竹簡引來的涓涓山泉,翻山越嶺,跨溝過坎,流進山寨和梯田。寨內溪水山泉常年在民居屋間穿流,迂回曲折、時隱時現、水聲叮冬,構成山寨環境的又一特色。

山道曲曲彎彎,好似生命脈絡,溝通串聯著山寨上下的戶戶壯家。寨中道路多變,時而拾級而上,時而穿樓過屋,富有情趣。豁然開朗的村寨中心的風水樹古木參天,濃陰、滴翠,構成村寨空間環境序列的高潮。

民居沿等高線自由布局,疏密相問。建築巧於利用自然地形,淩空飛架,不動土地之表皮,不破天然之情趣。疊石為坎、附岩跨越、吊腳懸挑,構成虛實相間的造型。房屋通體木質,毫無粉飾,形成樸實別致的外觀。

民居大門不直對道路,設於一隅,藏風得氣,隱蔽私密。底層架空,防潮溫,抵禦蟲獸危害,起到“地不平天平”的坡地築屋找平作用。架空層部分圍合空間也是養畜、堆物、農作物加工場地,起到平原地區農家小院之功能,是山區農戶不可少的日常活動空間。

入戶木梯直接把人引入居住生活層,寬敞的走樓、跑廊光線充盈,視野開闊。

堂屋是居家的主要活動空間,與堂屋大門相對的中軸線上設有“神龕”,供奉祖宗牌位。“火塘”是堂屋的中心,它影響和控製著山區民居建築內部的布局和空間形象。由於壯族的生活習俗,山寨中沒有更多的公共建築。火塘就成了交往的中心,它是壯家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家人及遠方的來客圍坐火塘,打油茶,喝壯酒,談天說地,歡歌笑語。常處不熄的塘火,還象征著子孫生息不斷和美好未來的願望。“火塘”為建築灰暗的空間帶來光明,給簡單的山村生活帶來歡快和溫馨。

臥室在裏間或兩廂。糧倉和雜物間設在二層的一端,也有用二層以上的閣樓層當倉庫的做法。

民居建築裝修雖樸實無華,但門窗欞格,香案燭台,垂花吊腳等,也精工細作,起到了點綴作用。

四十八、鄂西土家族民居

土家族人多居住在湘、鄂、川、黔4省毗鄰的內陸山區。他們在雨量多、雲霧多、濕度大的山區自然條件下,因地製宜地建造了一種幹欄式的木構架吊腳樓民居,人住樓上,下養牲畜,以避免住所潮濕,還能防止暴雨時山洪水害。

土家族民居布局,表現出對自然的依戀和遵從,順應自然、依山就勢,隨地形和功能的需要而靈活布局。建築或依山、或傍水、或向陽,集居在一起,與自然環境組成了一個協調統的畫麵,融人工美與自然美為一體。民居建築視山坡的陡緩,分層築台,在台地上建房。屋脊既有平行山坡等高線布局,也有垂直等高線布局;屋頂既有做成同一高度的,也有將屋頂逐級下降而成台階狀的。在陡峭的崖壁或山溪旁等複雜地形建房,往往采取懸挑的方法,以爭取使用空間。

靈巧多姿的建築造型,形成了土家族民居的獨特風格。在屋簷處理上,土家吊腳樓采用了屋角反翹和屋麵舉折的結構,其外形給人以舒展向上的美感。建築平麵類型多樣,富於變化,規模大小不等。一般人家是“三柱四栱”、 “三柱六栱”或“五柱八栱”,大戶人家有“七柱十一栱”和“四合天井”的大院,更有數個“四合天井”組成的大型宅院。一棟屋一般是3大間(即四排三間),也有6排5間的,最多的“七柱十一栱”大屋共有10排9間。4排3間的房屋,中間的一間叫堂屋,是祭祖、迎賓和辦理婚喪大事用的地方。兩側廂房叫“人間”,是住人的。“人間”又以中柱為界分為前後兩間。前麵一間作夥房,叫“火鋪堂”,屋中設方形火坑,周圍用青石板圍著,火坑中間架一個三角架,作煮飯之用。父母住左邊“人間”,兒媳住右邊“人間”。若有兩兄弟分了家,兄長住左邊“人間”,小弟住右邊“人間”,父母住堂屋神龕後麵的“抱兒房”。不論大小房屋都設有天樓,樓下住人。天樓有板樓、條樓之分。在臥室上麵的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是放各種雜物和糧食的;在夥房上麵是條樓。在正房兩頭,習慣地一頭轉個“馬屁股”,一頭接個偏屋。“馬屁股”打灶、安碓磨,並做吃飯的地方;偏屋裏設豬、牛欄和廁所。較富裕的人家,還在正屋兩旁起廂房和吊腳樓。

四十九、德夯苗寨

德夯,苗語的意思為“美麗的峽穀”,德夯苗寨位於峽穀的深處,四周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苗寨依山而建,在峰岩下形成高低錯落的青瓦木屋。苗族民居為穿鬥式木結構形式,除屋頂的瓦外,粱柱、牆身都用木材來做。平麵多采用三開間的布局方式,中間為廳,兩旁為房,廚房設在房屋的一側,形成曲尺形。建築根據地形起伏,旁側廂房做成兩層樓,二層轉角有陽台出挑,上麵做有美人靠,裏麵是姑娘的閨房,稱為“小姐樓”。彎曲的青石板路將苗寨建築串在一起,石板路時而建築相夾、時而拱橋橫臥、時而踏級上下、時而流溪傍伴,人於其中,感到一種清新自然的山野氣息。

德夯苗寨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迷人,斷崖石壁、溪水瀑布、懸崖如削、山色清幽,竹木花草點綴其間,原始森林覆蓋群山。九龍溪、夯峽溪、玉泉溪從苗寨的三麵而來,相彙於寨中,然後沿天門畫壁潺潺流向矮寨。從德夯順九龍溪上行1.5公裏的流紗瀑布,瀑布高216米,如白練淩空、似銀紗懸壁。德夯苗寨旁為盤古峰,海拔70O多米,一峰兀立,四麵絕壁,是德夯景致最佳之處,傳說盤古為苗族人的祖先,是開天辟地的英雄,所以該山峰以盤古命名。

德夯景區為苗族聚居地,日常交流均用苗語,苗民自己種桑養蠶、紡紗織布,現在還可以看到用古老的方法榨油、碾米、造紙、織布、用筒車提水灌田,在這裏人們可以充分體驗大自然之美和古老的民俗風情。苗族的民俗風情淳樸古老,常見的節日有過年、趕年場(調年)、三月三、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趕秋節等。農曆的四月八日為祭祖節,是苗族的傳統喜慶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盡情歌舞以至通宵達旦,活動有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等等。農曆六月六的歌會也是苗族傳統節日,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都盛裝豔服,齊集歌場,以歌交心,以歌傳情,所以六月六歌會又是苗族男女的定情會。趕秋節在農曆立秋那天或後一兩天舉行,慶祝五穀豐登的年成。

德夯苗寨已作為湘西民俗風情旅遊區,其民俗旅遊項目有攔門對歌、敬酒、苗家做客、苗族鼓舞、苗家歌舞晚會、燈火送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