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是龍湖寨的發展盛期,明朝汕頭開埠之前,這裏是潮汕濱海經濟貿易重鎮。經濟和貿易的繁榮,推動了飲食、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的蓬勃發展,潮樂、舞獅、舞龍、舞英歌是當地的傳統文體活動項目,時至今日,逢年過節,那威風凜凜、舞姿優美的英歌舞,那氣勢雄渾,翻騰跳躍的舞龍,令人賞心悅目,精神昂奮。龍湖酥塘、龍湖燉糕(書冊糕)、龍湖蠔烙等傳統名小食也以其獨特風味,飲譽遊內外,“龍湖書院”毛筆、竹燈籠、籮筐等傳統手工藝製品也都美名遠揚。
龍湖寨外有韓江長堤秀景和近0000畝堤外洲園龍舟島。立於堤上,滿眼碧波綠水,綠草如茵,竹林搖曳,芭蕉滴翠,木棉挺拔,美不勝收,正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古樸與典雅並存,景色秀人。
四十四、蒲鬆齡故居
蒲鬆齡故居在山東淄川蒲家莊,蒲家莊看上去就像一座城堡,入門牆門位於村西,門上方額題有“平康”二字。蒲家莊原名叫滿井莊,因莊東麵的井水常滿溢流出為溪,故得此名。穿過村門,村中房舍一律青瓦黑牆,古意襲人,全村1400餘人,90%都姓蒲,大多在比住了幾十代了。走過三棵蔥鬱的古樹,就到了蒲鬆齡故居。進入門樓,是一正兩廂的庭院,典雅而別致。故居正房為普通民房,木欞門窗,迎門高懸“聊齋”匾額,匾下懸掛著蒲鬆齡7 4歲時江南著名畫家朱湘鱗為其畫的肖像。室內擺放的家具均是蒲鬆齡曾設館30餘年的四鋪畢家的舊物。
廂房是蒲鬆齡乍平展室。蒲鬆齡出身於一個清寒的書香人家,世代讀書,但科舉上從來沒有發跡過。父親原本也是一個寒酸的讀書人。在功名上不得誌,轉而作生意,賺了一點錢。但後來,由於“周貧建寺,不理生產”,到蒲鬆齡成長時.家中又變得赤貧如洗了。
蒲鬆齡自幼從父瀆書.熟讀經史,19歲時連著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中秀才。誰知以後競考7次舉人,均“名落孫山”。31歲時因“家困不足自給”,應友人之邀,到江蘇寶應、高郵等縣作過幕賓。因厭倦“無端而代人歌哭,胡然而自為笑啼”的幕賓生活.一年後便告辭還鄉。後去鄉宦畢家作塾師有30年之久,至暮年經不起遠路跋涉,辭館回家。7l歲時,蒲鬆齡才援例成為貢生,這是他獲得的最高功名。蒲鬆齡一生潦倒慘淡,飽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目擊亂離時事,風漓俗靡,傾注畢生心血,著成《聊齋誌異》,以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
屋後還有兩進院落,原本不屬蒲家產業,是後來陸續征進毗鄰的民居建成的。
參觀蒲鬆齡故居時還可去看聊齋園,聊齋園是一個以聊齋故事為主題的大型旅遊公園。園內建有聊齋宮、俚曲茶座、滿井寺、狐仙園等景點,柳泉和蒲鬆齡墓園也在裏麵。“柳泉”乃是一口水井,旁有石碑一座,上書“柳泉”兩個娟秀大字,係沈雁冰手跡。相傳蒲鬆齡曾在此設茶招待過往行人,不收茶錢,隻要求每人講個故事。這些妖狐鬼怪的故事,日後成為寫作《聊齋誌異》的素材。蒲鬆齡十分喜歡這個地方,故自號“柳泉居士”。
四十五、廣州西關民居
為清末廣州的舊民居,從平麵布局、立麵構成、剖麵設計到細部裝修等,都有它一整套的模式和獨特的地方風格,其中以大戶人家居住俗稱“古老大屋”者最為精美。古老大屋又以城西商賈豪紳聚居的西關角一帶最多,也最著名,有“甲第雲連”之譽。西關角形成於清同治、光緒年間,素有“住家林”之稱。街巷是4~5米寬的花崗條石路,兩旁大屋與中小形的竹筒屋民居混在一起。
西關大屋多取向南地段,建在主要的街巷上,平麵呈縱長方形,臨街麵寬10多米,進深可達40多米,典型平麵為“三邊過”,即三開間。現雙開間以上布局的清末青磚房屋統稱為西關大屋。三開間的西關大屋,其正中的開間叫“正間”,兩側的開間稱“書偏”,書偏之名是指取旁側的書房和偏廳。書偏旁常設有一條俗稱“青雲巷”的小巷與鄰居相隔。青雲巷是取“平步青雲”之意,具有交通(女眷及婢仆出入)、防火、通風、采光、排水及清糞便側馬桶等多種用途。青雲巷的入口處常做成小門樓,當青雲巷較長時,則在中段處加設門洞分隔。
正間以廳堂為主,由前而後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因其後部上方裝有神位和祖先位,又稱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及二房(尾房),形成一條縱深的中軸線。每廳為一進,廳與廳之間用天井間隔。轎廳和正廳都是開敞式的廳堂,正廳麵常大,是全屋的主要廳堂,也是供奉祖先和家庭聚會議事的場所。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一個房間其後牆一般不設門窗。兩側用房主要有偏廳、書房、臥室、廚房和樓梯間等。偏廳或書房前麵常設有庭院,栽種花木、布置山石池水以供遊憩觀賞。特大型的西關大屋還帶有園林、戲台等。建築立麵為青磚石腳砌築,正間簷下做成木雕封簷板(花荏),大門由腳門、趟櫳和硬木門組成,造型別具特色。室內裝修和陳設講究,木石磚雕、陶塑灰塑、槅扇屏門、蝕刻彩色玻璃、滿洲窗、琉璃漏花窗等應有盡有。西關大屋可以說是清末時期廣州傳統民居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