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
三、宋慶齡故居
北京風景秀麗的後海北岸邊,有一座被高高的灰色磚圍牆環繞的大院,大院的南牆開有一座單簷歇山頂的朱漆仿古門樓。門樓簷下掛著一塊黑漆大匾,匾上有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兩行金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誌故居”。這就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女性宋慶齡女士工作和生活了18年的地方。
宋慶齡,原籍廣東省文昌縣,1893年1月27日,出生在上海一個頗有名氣的傳教士宋嘉樹的家中。宋氏家族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公子宋子文曾任國民黨的財政部長,三個女兒更是才貌出眾,長女靄齡嫁給了孔祥熙,小女美齡後來嫁給了蔣介石,而最為美貌的二女兒慶齡則嫁給了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被尊稱為“國母”。三姐妹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14年,當宋慶齡滿懷愛國熱情初到孫中山先生身邊作英文秘書時,她還是個20出頭的不諳世事的女孩。孫中山所從事的偉大的事業和他偉人的氣質與人格,深深吸引著宋慶齡,而美麗清純的宋慶齡也使長她27歲的孫中山如沐春風。這一對革命的忘年情侶終於在1915年10月結合了。此後,宋慶齡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親密伴侶。她追隨孫中山先生整整10年,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奔走呼號,甚至出生入死,經曆了無數艱難困苦,直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
宋慶齡之所以成為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女性,並非隻因為她勇敢地衝破家庭的阻撓嫁給了孫中山,更是因為她自身的偉大人格、堅強的意誌和出眾的才幹。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後,宋慶齡並沒有從此消沉,在她嬌美柔弱的身軀裏,隱藏著一顆是非分明、堅強不屈的靈魂。“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變後,為了維護孫中山先生生前製定的三大政策,她以超人的勇氣與勢力強大的獨裁者蔣介石決裂,公開發表反蔣演說。抗日戰爭時期她親臨抗戰前線,慰問奮勇殺敵的將士。她積極發起並組織了“保衛中國同盟”,有力地支援抗日根據地和敵後遊擊區的抗日鬥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禦外侮之時,她遵從民族大義,摒棄前賢,與宋靄齡、宋美齡共赴重慶,開展抗日活動。宋氏三姐妹一同出現在硝煙未散的戰場、躺滿傷兵的醫院和剛遭受過轟炸的廢墟,這對於浴血奮戰的中國軍民,是何等有力的鼓舞!解放戰爭時期,她通過各種渠道給解放區的軍民以物質和道義上的支持。新中國成立後,她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後又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委員會主席、中國福利會會長、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執行局委員等職務,全身心地投人到新中國的婦女兒童福利事業、祖國的統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由於她的卓越貢獻,1981年5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宋慶齡原本在北京並沒有寓所,新中國成立後,很長時間她都住在上海孫中山先生生前購置的舊居中。毛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為她在北京修建住宅,但都被她婉言謝絕了,她不希望國家為自己花費很多錢蓋新宅。後來,周總理提出可以借用醇王府西花園,並邀請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親自參與設計施工。
醇王府原為康熙時的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的宅第,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為清代著名詞人,在其詩集中多有對其宅邸及花園的描寫。乾隆年間,宅第被權相和坤霸占為別墅。和砷倒台後,嘉慶帝將此宅賜給了成親王永磷。光緒繼位後,又將其轉賜給了醇親王奕譞,並先後發內庫銀十六萬兩進行修繕。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在這裏出生的。溥儀登基後,其父醇親王載灃被封為監國攝政王,因此此府又稱攝政王府。1912年9月10日,孫中山先生第二次到北京時,也曾到醇親王府與載灃會晤,地點就在王府的大書房寶翰堂。民國後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也曾在這裏暫居。
醇王府的花園明珠宅時稱“淥水院”,建有“淥水亭”。成王永磷居住時,嘉慶皇帝特準引玉泉山水入園,此水從園的西端引入,繞園一周,由東端流出園外。在“淥水亭”的舊址上,永磷建了一座兩麵臨水的六方亭,取名“恩波亭”,以示皇恩浩蕩。水上建有七架各具風格的小橋,為花園增添了幾多靈秀與涼爽。在西南石橋邊的太湖石上,鐫有“歲歲平安”四個大字。其中的“歲”字中的“一少”,缺了一撇,變成了“一小”,不是寫者的筆誤,而是有過一年小一歲,越活越年輕的寓意。據說這四個字便是書法小有名氣的成親王永磷的手筆。醇親王府時期,園中多有修建。當時的主要建築有前廳“濠梁樂趣”、後堂“暢襟齋”、側廳“聽鸝軒”、東廂“觀花室”等。花園東南土山上還建有造型別致的扇亭,西邊建有角形的“聽雨塢”,寓意“風調雨順”。
宋慶齡入住後,“濠梁樂趣”,改建成大客廳,後麵的“暢襟齋”改成大餐廳,是宋慶齡同誌從事國事活動,會見及宴請賓客的地方。暢襟齋前有兩株古老而繁盛的西府海棠,為醇王府花園舊物,春天開花時節,燦爛如一天彩霞,秋季果實累累,宋慶齡還用它的果實製作海棠醬分贈親朋。現“濠梁樂趣”與“暢襟齋”開辟為展廳,陳列著宋慶齡生前400餘幅曆史照片和300餘件文物。東廂房名聽雨室,西廂房則成為通往主樓的通道。
主樓是特為宋慶齡女士新建的二層小樓,由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親自指導設計。其外觀仿中國傳統建築,飛簷翹角,綠欄朱柱,堂皇富麗,內部結構和設施則為西式。既與原有的傳統建築相和諧,又滿足了居住者現代生活的需要,是中西合璧的典範。這座樓是宋慶齡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層主要是生活服務區。包括小客廳、餐廳、治療室、秘書辦公室。小客廳的東牆上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西牆上是毛澤東主席的照片。一個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一個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兩位偉人在這裏相遇。這也正如宋慶齡女士的革命道路,前半生為民族的命運奔走呐喊,後半生為新中國的建設操勞。此外客廳內還有一套沙發,一台彩色電視機、一架電唱機、木雕竹編藍、布娃娃,僅此而已。
小餐廳是宋慶齡用飯的地方,如平常人家餐廳一般。治療室是保健醫生為宋女士例行檢查身體的地方,一張床,兩把藤椅,兩個沙發,再簡單不過了。
二樓南側的房屋隔為兩大間,分別為臥室和書房。北側的房間為工作人員的住房和洗衣間等。臥室內有一張辦公桌,上麵放有書報、文件、鋼筆、老花鏡等辦公用品。西牆邊有一張大床,床頭上“共進大同”的橫幅是孫先生的遺墨。南窗下有一陳舊的老式梳妝台,鏡子中的水銀已經開始脫落。坐在台前,向窗外望去,一株古槐矯健飄逸的身姿映入眼簾,有如一隻盤旋回首的鳳凰。屋裏靠門邊還有一架老式黑色的“施特勞斯”牌鋼琴和一些合影照片。鋼琴是哥哥宋子文送的。宋慶齡喜愛音樂,尤善彈鋼琴,在一天辛勤工作之餘,她常常關上門,在臥室裏一麵彈鋼琴(她從不在公眾麵前彈)一麵哼著她小時候聽父親唱的一些歌曲,仿佛回到了童年時父母兄弟姐妹相聚的快樂時光。宋慶齡珍藏有她父親留下來的不少歌曲書,有的還有她父親宋查理的英文簽名。屋子的中間有一個小沙發和兩張軟椅和一個小圓茶幾,這是宋慶齡工作間歇休息的地方。屋子裏的一切是那麼寧靜、自然,象是主人剛剛有事離開一樣。室內的日曆翻到1981年5月29日,而室外的一架掛鍾的指針停留在20時18分,宋應齡就在這一刻安然地離去。伴隨她工作的鍾表在這一刻嘎然停止,留下永恒的瞬間。挨著臥室,是一間書房,北邊的一麵牆排滿了書櫃,裏麵放有馬恩列斯著作、毛澤東著作、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和許多外文書籍。靠窗的寫字台上有一台英文打字機。
上點歲數的人也許還記得,在建國初期的國慶閱兵儀式上。曾經放飛無數白色的和平鴿。然而很少有人知曉,這些鴿子很大一部分是宋慶齡養的。出小樓西門北行,在一顆百年老槐樹旁,建有一座鴿子房,宋慶齡閑暇時常到那裏喂鴿子。鴿子和她都很親近,隻要一聽到她的招呼,馬上就飛下來,在她的手裏啄食。宋慶齡養鴿子不隻是因為她喜歡這種文雅的飛禽,還因為孫中山先生生前也非常喜歡鴿子,更因為鴿子象征著和平。她去世後,這群鴿子仍然留在花園裏,有100多隻,常在故居的上空結隊翱翔。2001年12月9日,台商林先生又為宋慶齡故居捐贈了12對世界著名賽鴿。它們都是比利時“詹森原舍”鴿,個個身價不菲。而且每隻鴿子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和平、回歸、統一、海峽等,代表著人們盼望海峽兩岸早日統一的心願。
宋慶齡喜歡鴿子,更喜歡孩子。她特意請人在庭院內豎起了兩架兒童秋千,供來這裏作客的小朋友玩耍。宋慶齡自己沒有生育,唯一的一次懷孕,卻在陳炯明叛變事件中流產。她將自己的母愛全部奉獻給了新中國的少年兒童。
與主樓隔湖相對還有一座“南樓”,一條抄手曲廊把它們巧妙地連接起來。南樓前臨水有合歡樹七株,其中兩株為三百年前的古木,據說為當年納蘭性德手植。納蘭性德《通誌堂集》中有“夜合花”一詩:“階前雙葉合,枝葉敷華榮。”南樓現辟為紀念品服務部。
1981年,北京市政府對宋慶齡故居進行了全麵整修,並於1982年5月29日對外開放。宋慶齡故居的展覽分三個展廳。第一展廳介紹了她從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於中國革命,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她致力於民主革命事業的生涯;第二展廳表現了她在新中國建設事業中的卓越成就;第三展廳生動地反映了她關懷、愛護少年兒童的事跡。2001年5月29日,為紀念宋慶齡逝世二十周年,宋慶齡基金會在東廣場竹林前舉行了宋慶齡漢白玉雕像的安放儀式。
“斯人已逝,猶歌長存”,宋慶齡女士為中國革命與中國人民所做的巨大貢獻,將永載中國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