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4(1 / 1)

前 言 第三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

我國幅源遼闊,南北差異很大。依據氣候溫度、地勢地形、當地資源,結合傳統禮製、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個人喜好而建造的民居,各具風格、形式多樣,實用與美化相結合,傳統與人文為一體。

一、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與胡同已成了老北京城風貌的一大特征,不僅北京人喜歡它,許多歐美外賓也寧願在此一住,而不去住五星級的高樓賓館,更有不少浪跡天涯客居他鄉的老北京時刻懷念惦記著它。為什麼?正是因為四合院曆史底蘊十足,充滿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人們都說,一提起四合院,就會使人想到了老北京城。

從字麵上看四合院就是東、西、南、北四麵都有房子,並圍合成院子的住宅式樣,也叫四合房。 《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麼解釋:“一種舊式房子,四麵是屋子,中間是院子。”《辭海》解釋為: “住宅建築式樣之一,即上房之左右為廂房,對麵為客房或下房,四麵相對,形如口字,而中央空地,即天井也。其無對房者謂之三合式。” 《中國古代建築辭典》釋為: “院的四麵都有房屋的四合院。無倒座或缺一麵廂房,隻有三麵有房屋的,叫三合院。四合院式的平麵布局,至遲在西周就已形成,一直沿襲到清代。”

說四合院至遲在西周時期就已形成的依據何在?1976年陝西周原考古隊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發掘出西周建築遺址,就明顯地揭示出我國3000多年前相當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築樣式淵源。遺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前堂、後室都以木構架結構為主,中軸線明顯,影壁、大門、前堂、穿廊、後室依次排在中軸線上,庭院兩側為廂房,對稱排列,四周廊廡環繞。這種格局完全符合《禮記》、《爾雅》、《論語》、《說文》、《儀禮》、《周禮·考工記》等史書對西周時期四合院式居住布局的記載。而從重慶博物館藏四川漢代畫像磚則可以看到在漢朝多個院落、四周繞以木構回廊的牆垣式四合院已形成一定規模,並也很普遍了。

四合院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院子寬敞,東、西、南、北四麵房子相對獨立互不相連,合圍出的四合院。這類四合院日照充足,符合我國北方氣候、防風等自然條件的需求。另一類就是院子相對要小一些,東、西、南、北四麵房子相互連接成為一體,隻是中間形成口字形的小院。這類四合院更適合我國西南雲貴高原、青藏文高原避風、抗震的地理環境要求,因其組合平麵像一顆印章,也被稱為一顆印式四合院。這類四合院還有另一種風格,就是建在江浙、安徽、閩粵等南方平原地區,及雲南大理、麗江等地被稱為四水到堂或四合五天井的由一個稍大和多個小天井形成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四合院兩人類型之一的北方四合院的代表,因其四麵房子相對獨立,互不相連,院子寬敞,以院子為中心組織空間,舒暢爽快,幽靜祥和,起居方便,私秘性強,且又符合各個朝代的禮儀規範,形成內外有別、主尊奴卑、長幼有序的居住格局。其建築上不僅講究風水,而且蘊涵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體現出民俗民風,符合百姓對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追求。北京的胡同和街道以東西走向的居多,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要建在路北,坐北朝南,謂之:“向陽門第春常在”。並以北房為正房,也稱上房,位於院子中軸線上;東西兩側的房子稱為廂房或偏房;與北房相對的南房稱為倒座或下房。長輩住上房,晚輩住西廂房,傭人住東廂房,東廂房最南麵的一間作廚房,下房作客廳或書房。廁所在下房最西麵與西廂房最南麵交界處,即院子的西南角。依風水理論“坎宅巽門”大門開在東南角,按八卦方位,“坎”為正北,在“五行”中為水;“巽”為東南,在“五行”中為風,東南開門,以圖吉利。

四合院由門、影壁、房、廳、廊、庭院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