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喪葬文化(1 / 3)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人死後隻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死人有知,與生人無異”,因而今生所需要的也是來世所必需的。《呂氏春秋?節喪》說:“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鍾、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各種“養生之具”都要隨死者一同埋葬。王充《論衡?薄葬》中也說:古人“閔死獨葬,魂孤無副,丘墓閉藏,穀物匱乏,故作偶人以侍屍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馬在人間發揮的巨大作用,贏得了人們的崇敬,人死後更離不開它。在古今喪葬文化中,都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習俗慣製,如以馬殉葬,以車馬殉葬,以馬俑陪葬,在死者墓前立石馬雕像,紮製、焚化紙馬以祭奠死者等等。

(一)馬葬和車馬葬

以馬作為隨葬品在先秦以前的相當長一段曆史時期內是很普遍的。早在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原始人就已經與馬打交道了。考古學者在發現原始人類文化遺址眾多遺物的同時,也發現了屬於同一文化階段的馬骨或馬骨化石。這些馬骨有的是與人類共存的馬匹死亡後自然遺留下來的,有的則是人們食用野馬時剩餘下來的,但有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作為隨葬品的可能性。當然,這隻是一種假設。真正以馬作為隨葬品的當在馬被馴服以後,特別是馬的重要價值為人們所認識以後。

夏代有無馬葬,已不可考。從目前發現的材料來看,至少在商代就已經存在馬葬和車馬葬。一直到秦始皇時,馬葬和車馬葬仍然存在,但已經開始弱化。漢代以後,以馬殉葬之風走向衰落。因此馬葬和車馬葬的高峰期是在商周時期,而且多見於帝王和貴族的喪製。

商代實行馬葬和車馬葬,這從殷墟所發現的馬坑和車馬坑中可充分看出。馬坑是用於殉葬或祭祀而掩埋馬匹的坑,車馬坑是用於殉葬或祭祀而掩埋的車和馬的合葬坑。馬坑主要發現於殷墟王陵所在地,即今侯家莊西北崗、武官村北地。在M1001大墓墓室東側,有37個埋人和動物的坑,其中埋人的22個,埋馬的有7個。馬坑中的馬骨上有華麗的轡頭、銅泡及綠鬆石等。這裏所殉之馬是田獵用的,所殉之人為田獵燕樂的侍從。武官大墓的北、南兩條墓道內都有馬坑發現。武官大墓的北墓道有四個長方形坑,呈十字形排列,東、北、西三坑分別埋馬6、6、4匹,南坑埋二人,一人執戈,一人握鈴。南墓道內有三個長方形坑,呈“品”字排列,每坑埋有四馬。近墓室還有三人一狗,二人對蹲,一人作跪狀。可能是馬隊的管理者或看門人。作為祭祀的馬坑更多有發現。殷墟王陵東區大墓M1400東南方向就是大麵積的祭祀場所,已探出祭祀坑250座,發掘191座,祭祀坑排列整齊,內埋有被砍頭的人架,也有全軀者,還埋有馬、豬等其他動物。在西區大墓M1550東南約80米處曾鑽探出祭祀坑120座,已發掘40座。這些祭祀坑絕大部分多埋動物,以馬坑最多,有30座,每坑埋馬數最少1匹,最多的則達8匹,而以一坑2馬和一坑6馬為多,前者有12個坑,後者有11個。另有牛、豬、羊等其他動物。這些祭祀坑是分多次埋人的。更多的則是車馬同葬。殷墟自發掘以來,截止到1990年,共發現車馬坑22座,其發現地在小屯宮殿區、孝民屯南地、孝民屯東南地、大司空村、白家墳西北地等。殷代車馬坑中大都埋一車兩馬,也發現有一車四馬的,如小屯宮殿區的M20中埋一車四馬。

周代繼承了商代的葬俗,仍以馬和車馬作為隨葬品。西周時期的車馬坑更有大量發現。河南浚縣辛村曾發掘出14座西周時期衛國的車馬坑。陝西長安張家坡墓地發掘出數多個馬坑,坑內埋葬的馬少者2-6匹,多者20-70匹,表明西周時期馬葬情況。陝西豐鎬遺址的普渡村、張家坡等地也有大量車馬坑發現,僅張家坡就有十餘座車馬坑,陝西扶風黃堆,陝西武功黃家河,甘肅靈台白草坡,青海都蘭諾木洪,新疆巴裏坤的石人子鄉、南灣、蘭州灣,山東膠縣西庵以及北京房山琉璃河等,這些地方都發掘出以馬和車馬隨葬的實物。

春秋時期各國墓葬也發現有大量車馬隨葬。如洛陽東周墓、鄭國墓、虢國墓、齊魯墓、晉墓、蔡墓、楚墓、曾國墓、秦墓等。其中虢國墓中的一等墓車馬坑有車10輛,馬20匹,二等的也有車5輛,馬10匹,而齊魯墓的殉馬坑,共有228匹馬隨葬。一直到秦代,秦始皇陵區內還發現有馬和車馬隨葬。

秦始皇身為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其陪葬物相對前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人所共知的兵馬俑外,也用真車真馬隨葬。

秦始皇陵目前已發現用真馬陪葬的馬廄坑有兩處。一處位於始皇陵東側的上焦村一帶,此處的馬廄坑已發現98座。這些坑分作南北向呈三行排列,有的埋有一馬,有的還伴有陶俑。所有的馬廄坑均東西向,馬頭麵西,陶俑多數麵東。馬的骨骼基本完整,有的是殺死後埋入的,有的是活埋的。馬頭前放有陶盆、陶罐,有的陶盆內還遺留有穀子、稻草,說明陶盆、陶罐是用來放飼料和盛水的。陶俑位於馬頭的前邊或馬頭兩側的壁龕內,俑前放有陶燈、鐵鐮或鐵斧、鐵鍤等物。從馬廄坑出土的器物上刻畫的“中廄”、“宮廄”、“三廄”、“左廄”等字樣,並參照《睡虎地秦墓竹簡》的《廄苑律》等文獻可知,秦始皇陵東側馬廄坑象征著秦王朝的“廄苑”,馬是宮廷的苑馬,陶俑即廄苑內飼養馬的仆役。

另一馬廄坑位於秦始皇陵西側內外城垣之間,平麵呈曲尺形。曲尺的一端東西長117米,南北寬6.6-8.4米;另一端南北長84.4米,東西寬8.6-9.4米,距現地表深約4米。馬的骨骼基本完整。三匹馬一組置於方盒狀木槨內,一組組密集排列。馬的四肢作跪臥狀,在一匹馬的口內還發現一把銅刀,說明馬是殺死後埋入的。此坑尚未完全發掘,估計裏麵埋有數百匹馬。馬廄坑試掘方內還出土大陶俑數個,亦當是飼養馬的仆役。

秦始皇陵陪葬的兩處馬廄坑,一位於始皇陵外城的東邊,一位於始皇陵內外城西垣之間。這種布局象征著京都的廄苑一在城內,一在城外。古代天子所居的京城內都有廄苑。秦朝很可能承襲了《周禮》所記說的“天子十有二閑”(閑即廄)的製度。秦始皇陵馬廄坑的布局,也充分顯示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葬儀製度。

以車馬實物殉葬之俗在匈奴、吐蕃等民族中也存在。在匈奴人的墓葬中曾發現有以馬殉葬的遺跡。考古工作者在匈奴活動過的地域發現了許多匈奴墓葬,其葬品具有草原文化的特色,也有以馬和馬具殉葬的。古代吐蕃人也有以馬隨葬的習俗。《舊唐書》:“居父母喪,截發,青黛塗麵,衣服皆黑,既葬即吉。其讚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嚐所乘馬弓箭之類,皆悉埋之。仍於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雜木為祠祭之所。”這種墓葬製從現存的吐蕃時代的讚普王陵都可明顯見到。鬆讚幹布的陵墓裏就隨葬了許多珍貴寶玩,有他出征時穿過的金盔甲,還有純金騎士和戰馬等。吐蕃時期前後,藏族苯教的葬製中馬也是重要隨葬物之一。據國外學者研究,苯教的葬製十分繁瑣,讚普死後,需隨葬一百匹馬,或一百匹犛牛、一百隻山羊和一百隻綿羊,最後經過多次持續不斷的誦經後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