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生殖崇拜(1 / 2)

生殖崇拜是原始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宗教意識,是人類的生命意識的一種表現。所謂生命意識是人類創造生命、孕育生命、延續生命、關注生命的思想意識,它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意識之一。中國民間文化的主體精神,就是生命意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即一種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一種是人類自身的生產。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獲取一定的物質資料是必要的條件,而人類自身的發展即人種的延續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特別是生產力落後、人均壽命短、死亡率高、人口素質低的原始社會,人口的發展、種的延續意義更為重大。所以人們對“生命”這一問題極為關注,而生命問題中的首要問題就是生殖問題。基於這種現實,某些生殖力強的東西便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初民相信,人的生殖能力往往和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的生殖特性往往會轉移到人的身上。人類社會初期的生殖崇拜主要是女性生殖崇拜,如對各種生命力強、枝繁葉茂、果實豐富的植物的崇拜。陝西西安半坡彩陶、薑寨二期彩陶、陝西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葉形紋等植物紋,就是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遺跡。隨著男性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以及人們對男性在生育中所起的作用的進一步認識,男性生殖崇拜出現了。生殖崇拜往往都是通過與男女生殖器相像的事物來象征的,具有包容性的東西,如葫蘆、樹洞、山洞,都被當成是女性的象征,許多民族都有人類從葫蘆、樹洞、山洞中產生的神話。而凸起、堅硬、挺拔的東西,往往被賦予男性的象征意義。動物也被人類賦予一定的性象征意義,如魚象征著女性,牛象征著男性等。

馬也被人們賦予了生殖的意義。關於馬與生殖崇拜,可從原始岩畫中得到充分觀照。在我國新疆天山深處的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峭壁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原始生殖崇拜岩畫,岩畫上的人物、馬匹等形象充分地表現了古人的生殖崇拜意識。

1987年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關專業研究人員對康家石門子大型生殖崇拜岩畫進行了認真調查、記錄、攝影、拓片。此岩畫點位於一座城堡礫岩下部的透鏡體上,距目前地表3米以上,人手難及。畫麵展布上下高約9米,左右14米,岩畫麵積達120平方米。除少數畫麵因自然侵蝕淤損,漫漶不清外,大部分保存完好。整個畫麵充滿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人物形象,也有一些動物形象混雜其中。人物刻像有男有女,近300人,或站或臥,或衣或裸;動物形象主要有馬和虎等。岩畫還刻意突出了男性形象的生殖器官,甚至表現了男女交媾的動作。畫麵的下部還畫有許多並排站列的小人。生殖崇拜岩刻所在山體為株羅紀晚期喀拉紮組城堡礫岩,形若古代城堡,山色赭紅,陡然兀立於青綠色草被之中,引人遐想。原始初民在如此形態的山體上鐫刻如此內容的圖像,與《大戴禮》所記古代人們“丘陵為牡,溪穀為牝”的自然崇拜觀念有密切關係,其所表現的就是男女人物通過巫術活動以祈求子孫繁衍的原始宗教生活。

畫麵中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其中的“對馬”形象。在岩壁的最上方,有九個舞蹈的裸體女性,寬胸、細腰、長腿、肥臀,形體秀美,輕鬆而愉悅。九個裸女形象從右到左,逐漸縮小。在她們的左端,斜臥著一個男性形象,通體塗紅,睾丸突出,生殖器勃起,指向九個女性方向。每三個女性之間,都有一組對馬圖形。所有女性的腳都朝向對馬。對馬圖形共兩幅。對馬即頭和四肢相對的兩匹馬,其中一組對馬,不但頭和四肢相對,而且生殖器也挺挺相對,構成一組嚴格對稱而造型優美的圖案。裸體舞蹈的女性及構圖和諧的對馬,表現了新疆先民崇奉馬祖、曾有過籍馬祀以尋求人口增殖的原始信仰。據學者們根據畫麵的內容、特征研究分析,此岩畫當為距今3000年前後仍處於原始社會後期的新疆地區塞人的岩刻遺存。

舞者與對馬的圖像也見於其他一些地區。在內蒙古陰山的長斯特羅蓋、東地裏哈日等處的岩畫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王炳華編著:也有對馬圖案的發現。寧夏中寧縣餘丁鄉黃羊灣有一《舞者與馬》岩畫,上刻有兩匹馬,上下疊落,襠腹間生殖器突出,長尾下垂相互打破。馬背上站立一人,上肢屈肘上舉,屈膝下蹲呈舞蹈狀,有尾飾。貴州省長順縣平寨鄉傅家院紅洞岩畫中的《舞蹈》岩畫,洞穴邊沿繪一頭戴尖頂帽、身著短裙的人在兩馬之間舞蹈,左下方有一馬呈仰視狀。這兩幅岩畫與康家石門子岩畫從表現方法到內容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表現的也應是通過馬祀以求生育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