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部諸字還多用來表示馬的別名和類似馬(或與馬有關)的動物。表示馬的別名的有“驂”、“驗”、“?”等,約有50多個。這些字,古代字書多釋為“馬名”,具體是什麼樣的馬,往往語焉不詳,說明這些表示馬的漢字由於時代的變化有許多連古人也不明其意了。
馬部諸字還記錄了許多古代的良馬,有駿、驥、驍、騮、驊騮、??等,約有30個左右。當然對劣馬也有所記錄,有駑、騫、?等,約10個,此外,一些具有與馬的某些特征相似(體形像馬、頭似馬首、尾如馬尾、足似馬蹄、腹類馬腹)的動物,也被以“馬”為偏旁造字記錄下來,如“?”,《爾雅?釋畜》記之為“狀如馬,食虎豹”;“?”,《山海經?北山經》記之為“馬尾而有距”,都是傳說中的或今已不詳的怪獸的名字。這樣的漢字大約有30個。
馬部漢字用來“狀馬”的字最多,約有150多個。這些字大多用來形容馬的行走和奔跑、馬的脾氣和性情、馬的體態和動作等。其中表示行走和奔跑的用字就有70多個,從古代字書的解釋來看,又分馬行、馬疾行、馬緩行、馬行步向前、馬行不前、馬躊躇不行、馬停步、馬立止、馬立不定、馬步急、馬走、馬跑、馬奔、馬競馳、眾馬行、眾馬疾行、群馬相逐、馬行相及、馬奔馳不齊、眾馬依行列次第奔馳,以及馬行壯勇、馬行威儀、馬行恣縱、馬步閑習等。表示馬的體態特征的,細分有馬頭高、馬耳曲、馬鬃毛長、馬毛長、馬逆毛、馬腳屈、馬曲脊、馬汙麵、馬高大、馬肥壯、馬雄壯、馬強健、馬重、馬小等。形容馬的脾氣和性情的漢字,細分有表示馬馴服、馬和善、馬和樂、馬遲鈍、馬狠、馬怒、馬性惡、馬多惡、馬凶悍等。表示馬的動作和馬對外界反應的用字也很多,如表示馬齧、馬躍、馬跳躍、馬奔馳騰躍、馬頭仰或俯、馬臥地打滾、馬搖頭、馬睡覺、馬負物、馬負重難行、馬怕石不能行、馬受驚、馬驚視、馬驚怒等。其他如馬多、馬盛、馬病、馬卒、馬銜脫、馬腹下鳴、車馬聲、車騎聲等也都用特定的漢字來表示。且略舉幾例:
眾馬行――?
群馬相逐――聽
馬行相及――壞
眾馬依行列次第奔馳――?
馬頭高――?
馬鬃毛長――?
馬曲脊――?
馬汙麵――?
馬馴服――馴
馬凶悍――?
馬和善――?
馬受驚――駭
馬頭仰或俯――驤
馬臥地打滾――灶
這些字今天多已不用,因書寫印刷繁難,此處不能將這些字一一寫出。古代對馬的摹狀之詞(字)如此豐富,又如此細致,這充分說明古人與馬的密切關係。
以上從馬諸字,是古人對馬從不同角度區分、認識、摹狀而產生的。實際上馬部漢字所蘊涵的文化意義要較上述豐富得多,此處簡略提及,意在表明,如此豐富的馬部漢字實在是古代馬文化發達的一個充分標誌。一般來說,對一個民族越是重要的東西,越是經常打交道的東西,其“語言分割”就越細密。在愛斯基摩人眼裏,雪的顏色有好幾十種。在阿拉伯語詞彙中,表示各種各樣駱駝的詞就有6000多個。中國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牛部漢字有幾百個,與牛有關的成語、諺語、俗語、歇後語也極為豐富。馬部漢字也是如此。有人認為人類早期的語言詞彙是不豐富的,這並不符合實際。人類早期的思維和語言,就某一方麵而言,是極其細致而具體的。《詩經》中所記的鳥獸草木之名,至春秋時不經過專門的學習有許多已經無法確認,所以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學《詩經》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後世許多文字學著作在釋鳥獸草木時,也往往意見不一致或解釋不清,這是由於時空變化造成的,正如明人陳第《毛詩古音考序》中所雲“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馬部漢字古時眾多,而後人多不解或不用,這正是後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已與前人有所不同造成的。
從現代動物學角度來看,馬屬哺乳綱馬科動物,草食役用家畜。耳小直立,麵長,頸上緣及尾有長毛。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毛色複雜,有騮、栗、青、黑等。性溫順而敏捷,能負重遠行。多在春夏發情,性周期21-22天,發情持續3-7天。3-4歲開始配種,妊娠期11個月,每胎產駒一頭。壽命約30年。廣布於世界各國,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和西南地區。有重挽、輕挽和騎乘三型,亦可兼作馱、乳等用。但這隻是動物學家的分類和解釋,一般人則很難對各種馬加以分類並準確地叫出它的名字。今之生產方式與古之生產方式已大不相同,對馬的過細區分已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人們對馬的區分、稱謂、摹狀之詞變得越來越籠統、抽象、貧乏,而古代那些成群的馬部漢字也似乎成了一堆死物。但我們不能小看這些漢字的文化價值。如果沒有如此眾多的馬部漢字“化石”保留下來,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