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西單在解放前那可是個繁華的地方,“東四、西單、鼓樓前,前門外邊賽過年”,這句諺語但凡在北京生活過的多少都有點耳聞,就在這一片繁華的背後曾經發生過一件震驚一時的大案“西單人肉包鋪案”。這案子說大影響也大,向當時住附近的老街坊們一問都有過耳聞都能描述出一些當時的細節,但說小案子也小,因為案子的影響力並不長,案件調查也被限製在了一個很小的範圍裏,過往的資料多少年都不見天日,逐漸的被人們所遺忘。
我平時閑暇的時候最喜歡“挖掘”些老北京以前的故事,而這個西單人肉包鋪案經過我走街穿巷一係列的訪談終於捕捉到了一絲當年的樣子。可要說我說的保準對這不好講,這些資料都是來自錦什坊街和廣寧伯街及其老新街口、護國寺附近的一些老人們的講述。您要跟我較真我還真沒法說,我姑且佞言,您姑聽之吧。
說起這個事發生的比較早,大約在82年也有說81年,90年代初傳的比較厲害,一晃這都過去25、6年兒了,在北京的一些老住戶可能還會有點印象。現在的西單北大街那附近十字路口還往北,老西單沒改造之前有個牌樓,以前都叫單牌,我小的時候就被拆掉了,但當時那地貌還基本保存了原來的樣子,順著牌樓往西80年代初開了家門臉不大賣包子的小鋪,小店門臉不大,橫了下能放兩張條桌,前店後廠,掌櫃的姓逢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漢子,名子詳細叫什麼已經沒人知道。他每天活不算多大籠屜一屜三十來個包子每天上下午的幹能做三百來個。老逢打餡的手藝還不錯,做出來的包子肉汁多又肥實,但發麵的功夫差一點,做出來的包子賣相不那麼好看麵也有點酸,但味道沒的說,買賣還幹的過去,老街坊和附近上班的人時不長的饒個道過來買幾個包子,見天能有個曉百十塊錢到帳。
82年的初夏,天還沒那麼熱。老逢早早的就起來幹活,早起天涼快手底下也快頭六點之前頭屜包子就出鍋了,熱氣騰騰的擺在桌上。他低拿出點毛票放到抽屜起打算開始一天的買賣,這時候從東邊晃晃悠悠的騎過來一個人,車上這人三十來歲的年紀,穿著一件白襯衫和一條運動褲,下麵登著白球鞋一看就不怎麼講究。遠遠的他就看見了老逢的這家包子鋪,奔著這邊緊騎了幾步,在老逢的鋪子麵前站住了腳。
“給我拿四個包子”這人操著一流氣向老逢說了一句。
“哎,您等會啊”老縫撿了四個肉包遞給了騎車人。
騎車人並不著急接過包子就吃了起來,也沒給錢的意思。八十年代的時候有很多的鋪子都是先吃東西後給錢,那時候人也樸實吃完就跑的人雖然有但是很少。所以,老逢並不擔心被白吃了幾個包子。
那騎人接過包子把下麵墊的草紙一揭,掉過個來拿指甲開始扣包子底。
這個舉動老一些的北京人肯定有印象,當時有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吃包子就揭開蓋隻吃裏麵的肉丸,然後唑肉湯,不吃外麵的包子皮。這不良風氣一直傳了好長一段時間乃至九十年代的北京晚報有個欄目叫刺梅,專門畫了副漫畫來諷刺這些浪費糧食的人。
這人就是這麼吃包子,把肉丸挑出來吃了,包子皮隨手扔到老逢的土簸箕裏,這勞動人民就是看不慣這麼糟蹋東西的,老逢有點看不過就說了一句:“哎,同誌,吃包子你也別糟蹋糧食”。
他這麼一說吃包子的人反而火了,“我這麼吃怎麼了!你好大張臉管的著我嗎!”。這人劈頭蓋臉的兩句砸到老逢身上。老逢脾氣也不算好的,當時就瞪起眼:“嘿,你怎麼說話呢!”。
“你怎麼說話呢!你包子皮這麼硬,活人能咽的下去嗎?你瞧這堿點,怎麼吃啊!還管我吃不吃皮!你這包子沒吃死人就算不錯,要我回家肚子疼你等著的,非抄了你這破地方”。
老逢當時頭“嗡”的就大了,見過不會說話的可沒見過這麼不會說話,句句都帶著槍藥味兒,而且,他知道自己活麵發麵的手藝一般,但還沒騎車人說的那麼不堪,他自己也挺避諱這點的,這次被這人揭了傷疤一怒之下抄起刮板就砍向騎車人,刮板上除了麵就是油。一下打在騎車人的身上,弄了他一身的零碎,這下騎車人不幹了,立刻支起車就朝包子鋪闖進來。老逢一見這人要動手,立刻拿起大擀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