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意向與特征(3 / 3)

第二,信仰蘊含並展示著理想和現實的關係。信仰的依據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說到底,信仰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的內化,是對現實生活的全麵透視,特別是對人生有重大影響或改變人的現實生活的重大變故的價值性理解。現實性是它首先具備的本質品格。但是,信仰區別於其他許多同樣具有現實品質的精神現象的特質又在於,信仰是從終極價值取向即終極關懷上製導人類精神世界和行為實踐的精神機製。也就是說,它又是一種理想感召機製。由此可見,信仰中蘊含著的現實與理想的關係是信仰的另一基本文化內涵。

第三,信仰蘊含並展示著原則和對策的關係。從信仰的上述兩個特征可知:信仰蘊含並展示著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這種關係既有人和社會的普遍製約領域,也包含著人和社會之間的具體應對空間;信仰包含著現實和理想的關係。信仰的現實品格,說明它包含著各種極為複雜的現實關係,展示著現實人生的方方麵麵和具體境遇,特別是人生的重大變故。信仰的理想特征,實質上是對各種現實關係的統觀和超越,是對人生前景的展望。信仰最關切社會過程中的人生層麵,又是一種高級的意識形式,是真理是非觀念、功用選擇問題、善惡價值準則的彙聚和凝煉,在其中必然包含著思想原則、取舍標準,以此作為人生的指南。由於信仰包含著現實關係和具體的應對空間,要解決現實人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這些原則就要拓展為各種具體的對策體係。從上可知,信仰蘊含著人生原則和具體對策這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由於信仰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動力源和定向性的功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持久和深厚的製導作用,所以它在社會發展和曆史變遷中占有重要地位。歌德說:“所有信仰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對當代人和後代人都是光輝燦爛、意氣風發和碩果累累的,不管這種信仰采取什麼形式”。但是任何問題都有它的負麵性,當信仰達到了僵化狀態,就會束縛人們,就會產生曆史的反向性行為,其後果就不是那麼輝煌燦爛,往往會使曆史場麵黯淡無光。西方中世紀的曆史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所以,思想解放往往會深入到信仰層次。

當代中國的思想意識狀況是信仰占統治地位的。這既表現在社會的群體意識中,也表現在個人意識中。在群體意識中,社會極力推崇信仰,把信仰看作是一種比無信仰更為優越和高級的精神狀態,把它理解為知識、修養和人生經驗的透徹理解的彙聚狀態。在群體意識的實際運作中,社會總是設法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如灌輸和熏陶,去促使人們達到信仰狀態。個人意識的發展受到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向信仰狀態靠近。在這裏我們不想評述當代中國信仰的紛繁複雜的內容,隻是想說明這種信仰狀態所達到的程度及其根源。總體上看,在改革開放前,當代中國的信仰已表現出某些僵化,在某些方麵已達到了信仰的拜物教程度。這突出地體現在對信仰本質的理解、功能作用和社會引導機製上。在對信仰的本質的理解上,當代中國的群體意識極力推崇正統信仰,因而隻看到信仰本質的積極的一麵,而忘記了信仰本質的消極方麵。人類信仰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主體對現實關係的積極的創造性克服,但同時也有主體對現實關係的消極回應麵。當人們無法完全解釋客觀世界和沒有能力去克服環境障礙,陷入在一種“進而無方,退而不願”的心境時,往往會通過信仰來采取逃避和決斷。對信仰消極本質的遺忘,必然走向信仰僵化。當代的信仰解放對社會所固守的信仰,在本質理解中,采取了棄置或否定,選擇或重建的態度。在信仰的功能作用上,當代的思想意識關注信仰的積極作用,看到了信仰在凝聚民心、統攝行為、引導人們服從社會標榜的規範上的作用,但沒有同時顧忌和防範這種單一的信仰模式所帶來的負麵作用。如限製了人們對道德關係的多角度觀察、價值觀念和體係的多元性發展、人生目的多向性和多種內容的引導。沒有防止因信仰對人內在心靈在善惡是非準則上的統攝而造成自由思想空間的狹窄和限製。在這些問題上,使人們走向極端,忘記了善惡是非準則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在信仰的引導機製上,主要是通過灌輸和情感熏陶,而不注重理性引導的內化功能,使得信仰因缺乏理性而盲目。

目前出現的信仰危機,從對立麵上更襯托出在此之前的信仰僵化,也更突顯了在信仰上的思想解放。信仰危機的出現,固然有其悠遠的曆史文化根源,也和當今社會結構轉型、人與人關係格局變動相關。但主要是社會關係的全麵變革所產生的思想的基本不適應性所導致。思想的基本不適應性是和此前的信仰僵化狀態、信仰中的某些拜物教直接相關的。正是由於對信仰本質理解的誤導,要求服從統一的信仰,當某種信仰所依存的社會基礎發生重大轉變後,一旦人們的思想解放進入到信仰範圍中,就必然使人們麵臨和走入信仰危機的窘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的信仰危機是此前信仰僵化的必然結果。而這種信仰危機又體現了思想解放的特征。

總而言之,我們應辯證地理解當前思想領域中所出現的迷惘和混亂狀態。信仰危機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是對原有信仰的懷疑和動搖,是對社會和個人的生存現狀和價值取向在變化著的現實中的困惑和憂慮,是企圖重建新信仰的主觀欲求狀態。這實質上是思想解放的必經過程。思想解放在其他領域中的強大衝擊力所導致的諸如是非難定、行為失範、製度塌陷、社會無序,也隻是一種暫時狀態。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思想一定會找到適應社會現實的新的思想根基。在這個根基上,將會重建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觀念體係。

參考文獻

1.王玉?主編:《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汪暉、陳燕穀主編:《文化與公共性》,三聯書店1998年版。

3.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賓克萊:《理想的衝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5.蘇國勳:《理想化及其限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康德:《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