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價值觀念整合中的西部大開發(3 / 3)

第三,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文化價值觀念。人類的一切活動最高的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問題是整個社會活動的價值指向,也是每一種區域性活動的價值指向。西部大開發的最高價值指向也應是西部人(乃至全國人民)的自由而全麵發展。

我國正走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體現在富民的經濟政策中,而且更高地體現於以人為本的崇高價值理念中。社會主義必然要關注人,關注人的發展和完善,重視人的價值和自由的實現。西部大開發,以科技方式開發自然資源隻是手段,其目的應是以科技和崇高文化價值觀念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人是現實和理想的統一。每個個體既有低層次的物質需要,更有高層次的實現價值和自由的精神需要,而後者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沒有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人隻能降格為自然性的生物存在。回溯曆史,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曆來是社會發展的指路明燈,正是在它的引導下人類才有今天的輝煌,也才有明天的崇高。而西部大開發,也應既關注西部人現實層麵物質需要的滿足,也需要以崇高的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文化價值觀念塑造和引導西部人。

四、生態價值觀念―可持續發展

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係統工程,也是一項保護性的開發活動。其目的不僅是要讓西部擺脫經濟上的貧困,而且也是要讓西部改變惡劣的生態環境。西部麵積遼闊,在曆史上曾經有過水草豐茂的草原,蘊藏豐富的湖泊礦藏。但現在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原因,西部生態正麵臨嚴峻的挑戰。目前,全國80%的水土流失地區在西部,70%的荒漠化地區在西部,70%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也在西部。以前的良田而今成為荒漠。草地被破壞,草原沙化嚴重,隨處可見河床裸露。森林麵積銳減,水資源短缺,氣候條件惡化。我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正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萎縮,而延綿不斷的荒山禿嶺,讓人驚心觸目。生態破壞現象如此之嚴重,不僅給西部地區,甚至給全國鳴起警鍾,不保護環境,不協調生態平衡,西部人將喪失祖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生存的根基將被動搖,發展必是無從談起。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直接地製約著全國的生態環境。如果不加緊實施在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恢複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麼,長江、黃河將泥沙淤積,洪澇災害不斷,廣大中下遊地區人民將永無寧日。開發不是破壞,更不是掠奪,開發應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建立良好的生態為目標。在開發中,任何一方開發主體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作為大綜合發展觀,是一種經濟―社會―自然的複合係統。它既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內在蘊含著發展不是短期行為和目標,發展是立足於現時代而著眼於未來的。在開發西部的過程中,不能隻從當代人眼前的利益出發,不應隻關注一個地區局部利益的獲得。而應從全局、全國甚至人類整體利益出發,用發展的眼光和動態的觀點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代內和代際之間的關係。兼顧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利益,以確保西部得以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實質是自然觀和社會觀的融合。首先體現出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念。人類發展至今,自然觀的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農業社會時,生產力低下,科技不發達,生產工具簡單落後,自然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直接來源,人類對其施加的影響有限,生態問題未被突顯出來。第二個階段是工業社會時,由於科技和生產力本身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在橫向和縱向上都有了空前的加劇。且在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下,人與自然疏離、對立。人類以利用和征服自然為目標,結果破壞了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第三個階段即現代社會,人類不得不吞下自己帶來的苦果,接受嚴峻的現實。在這種背景下,保護自然的大自然觀被提出來。西部大開發與整個人類實踐麵臨同樣的挑戰。西部人必須轉變傳統觀念,既不是靠天吃飯,又不應急功近利,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以開發促發展,以發展促開發,確立與西部實際情況相符合的開發觀念和發展觀念。隻有西部的生態環境改善了,西部地區的豐富資源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也才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步伐,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

西部大開發,觀念必須先行。以雙贏的經濟價值觀念、創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念整合和統一西部人的思想,使西部大開發落到實處,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倫理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鄒東海:《中國西部大開發》,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