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試論純粹榮譽(3 / 3)

這裏可能有相當激烈的現象界或者說語言表達上的矛盾和困難。但這個矛盾的解決可必定使我們對於純粹榮譽有最基本的認識。這個矛盾就是,榮譽必須在客觀上是有益於人類的核心價值的,並因此才會受到社會的嘉許,像所有道德行為一樣,追求榮譽的行為也必然有犧牲伴隨其中。康德實際上在德行與幸福關係上的立場,最有力地證明了,就連最純粹的動機論倫理學也不會否定道德所內含的幸福質料。像康德語義下的德行一樣,現世榮譽也定當非要配享幸福不可,可現世有限時空對此無法或不能呈現。因此,在榮譽的範疇裏,合乎邏輯地推導出靈魂不朽的概念要求。無獨有偶,大致就中國文化而言,無論是佛家的修行、道家的修煉還是儒家的修養,它們分別所指向的佛陀、神仙、聖賢莫不帶有生化不息的永恒意蘊。所以孔子講:“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司馬遷也說:“沒世無聞,古人惟恥。”為了達到不朽的萬世榮光,所以必須立德、立功、立言。可是,如果人生若為功名所累的話,這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對個人的人性而言,都是恥辱的。個人成為被功名所異化的誤入歧途的傻瓜,他們仍然處在一種未開化的昏天暗地的精神生活世界裏,他們不懂得在類似原罪的考量下的對個人生存的尊敬和讚歎是多麼的純潔!這使得庸俗的甚至“無恥”被看成是高尚的!如果這樣,人們陷社會於不義,當然那無恥的社會例外,因為我們使社會樹立起了某種迂腐怪物作為普通民眾的道德楷模。

另一方麵,如果割棄了榮譽的所有質料和特殊條件,是否存在純粹形式的榮譽?從理論上說,存在著一個作為普遍共性的榮譽,它涵蓋了所有作為個性的、特殊而具體的榮譽行為和現象。這個呼之欲出的指稱純粹榮譽的命題隻能是“為了榮譽而榮譽”,其內在結構就像康德所講的“為了義務而義務”一樣。可是“為了榮譽而榮譽”的命題,早已經普遍地在無理的日常語言的下述意義上使用,即沽名釣譽,是道德機會主義的最流行的人生哲學。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對“為了榮譽而榮譽”的指謂進行澄清。實際上,把這個命題理解為沽名釣譽是不對的,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名譽,即道德意義上的純粹名譽根本是不容或不可能被沽釣到的,它們如同水火勢不兩立;如果硬要說沽釣到了名譽,那麼這榮譽不過是一種虛榮而已,準確地說是惡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榮譽。我們之所以能夠這麼思考,是因為我們已把榮譽當做一種純粹的而不是以世俗功利或恐怖力量等為基礎的榮譽了。有趣的是,如果我們不在哲學的層麵上看,不在嚴厲的哲學批判的維度上看,哲學意義的“為了榮譽而榮譽”恰好等值於日常語言中的“不為榮譽而榮譽”。它們所指涉的意義都屬於純粹榮譽的範疇。

讓我們作出概括,隻有那配享幸福但並不是為了幸福的價值讚賞,隻有那配享榮譽而且隻是為了先驗榮譽本身的價值讚賞,才夠得上純粹榮譽的美名。我們認為,這種純粹價值並不像康德和宗教倫理所講的隻存在於天國和彼岸世界。當一個道德英雄或其他配當榮譽的存在物的一切感性質料被淘盡時,那體現普遍價值的榮譽對象獲得了不朽的地位,這就是純粹榮譽。

參考文獻

1.《荀子?勸學篇》。

2.《論語?衛靈公》。

3.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韓水法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4.康德:《實用人類學》,鄧曉芒譯,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

5.《史記?悲士不遇賦》。

6.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卡爾?白舍克:《基督教倫理學》第1卷,常宏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