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創造價值論―兼論鄧小平的創造價值觀(3 / 3)

三、創造性實踐與鄧小平價值觀

鄧小平價值觀研究,是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價值理論研究的熱點。但由於研究者的理論視角和理解不同,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的價值本質觀,是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的價值本質觀”,其價值評價觀“是以社會、國家、人民為價值主體,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的評價觀”,也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的價值觀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或是“三個有利於”等。“人民主體價值論”作為鄧小平的價值觀,很難將它同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價值觀即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區分開來,因而不是鄧小平特有的價值觀;“生產力價值觀”或“三個有利於價值觀”隻是鄧小平價值觀的部分內容,即是價值評判的標準,而不能作為鄧小平價值觀的全部內容。研究鄧小平的價值觀,既不能看他是否明確提出價值的概念或價值的標準,而肯定或否定其價值觀,也不能將他某一方麵的論述說成鄧小平的價值觀,而應以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係為依據,從價值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的視角去概括鄧小平的價值觀。據此,筆者以為,鄧小平的價值觀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價值目標,以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創造性實踐為實現途徑和根本動力,以“三個有利於”為價值評價標準的創造價值觀。

首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實踐,又是這一偉大實踐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因而是實踐目的和價值目標的統一體。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大國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創造性實踐的實踐觀念模型,其中既有對長期以來曆史經驗的總結,又有對當前實踐及未來狀況的理想追求,是實踐目的和價值目標的統一體。然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中國實際情況(特點)出發,學習和借鑒別國經驗,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創造性實踐,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國特色,才能實現這一價值目標。

其次,抓住機遇、敢冒風險、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的創造性實踐是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基本途徑和根本動力。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創造性實踐的價值目標的實現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在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鄧小平就提出了“摸著石頭過河”的著名論斷,揭示了這一創造性實踐的風險性以及由風險所決定的探索性的特征。後來,他又提出了“大膽探索、步子穩妥”的基本原則,“我們確定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膽子要大,就是堅定不移地搞下去;所謂步子要穩,就是發現問題趕快改。”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什麼事情總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把握”。“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種抓住機遇、敢冒風險、不斷探索、主動出擊的精神,正是創造性實踐的本質要求。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創造性實踐,是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價值目標的基本途徑和根本動力。

最後,“三個有利於”是鄧小平提出的價值評價標準,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價值評價標準的集中體現。務實求真、注重實效是鄧小平價值觀的基本特點,表現在其價值評價標準上,則是他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是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是由經濟、政治和思想等方麵的諸多子目標構成的目標係統。子目標對於總目標而言,它是實現總目標的手段和途徑,同時也是判斷總目標是否實現的標準。但最終的標準,則是“三個有利於”的標準。把“三個有利於”作為價值評價標準,是實踐標準和價值標準的辯證統一。“三個有利於”的價值評價標準,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實踐的事實檢驗標準,而且是價值評價標準,因而是事實檢驗標準和價值評價標準的辯證統一。

綜上所述,鄧小平的價值觀是一個包括價值目標、價值實現的基本途徑和根本動力以及價值評價標準的科學體係。其實質是價值運動過程和創造性實踐過程的辯證統一,是以創造性實踐為實現途徑和根本動力的創造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趙潤琦:《論“價值定論”》,《人文雜誌》,1997,增刊。

2.王永昌:《實踐活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王玉?:《鄧小平的價值觀》,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