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觀點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離開人的社會實踐,離開社會曆史發展,去考察道德現象,這當然不可能對道德起源問題作出科學的解答。但是,這也從反麵說明,隻有把道德同人本身、人的實踐活動發展過程、人的社會屬性的變化曆程等聯係起來,才能科學地解答道德起源的問題。
四、道德的“社會實踐階段”
社會實踐階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道德根源理論的革命性在於,賦予道德理論和原則規範以社會性、實踐性。
恩格斯說:“我們駁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道德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企圖,這種企圖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淩駕於曆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相反的,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根據恩格斯的觀點,康德的不變的道德原則、“絕對命令”因此是不成立的。這裏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康德尋求的是一切道德的普遍形式,而恩格斯關注的是道德的實質內容,顯然康德從表麵上也同意道德的實質內容、質料等等是可變化的,在此,康德與恩格斯似乎是一致的。現在的問題是,存在著像康德所設想的絕對普遍的道德形式嗎?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按照辯證法的法則,形式具有多樣性。退一步說,即使形式具有統一性又能怎樣呢?因為形式的性質是由它所服務的內容的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形式的統一性並不能說明內容的統一性,不能說明道德內容的普遍性。實際情況是,康德又偷偷地把內容填塞在“單純立法形式”之中了。“道德命令”、“道德公式”對應著“自由、平等、博愛”這樣的資產階級的“欲求”、“意向”。所以,康德從前門把“快樂”、“自愛”、“同情心”、“幸福”等特殊經驗對象趕了出去,又從窗戶把“自由、平等、博愛”這樣的特殊經驗對象迎了進來。康德在道德根源問題上驅逐特殊經驗,追求普遍形式,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是沒有做到的。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規定道德的普遍根據呢?恩格斯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吸收自己的道德觀念”。道德是人的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因此,道德的產生是同人和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不可分割的。既然勞動創造了人和人的社會,那麼,人的勞動也就是道德起源的全部秘密所在。正是勞動活動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促成了人的道德需要,造就了道德產生的客觀的、主觀的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
整個18世紀在人的平等問題研究上,有一種普遍的方法,盧梭、亞當?斯密,李嘉圖、萊布尼茲、康德都是如此,杜林也試圖如此描述人類的平等,這就是一種先驗主義的方法,“它不是從現實本身推出現實,而是從觀念推出現實”。他們“把每一類認識對象分解成它們的所謂最簡單的要素,把同樣簡單的所謂不言而喻的公理應用於這些要素,然後再進一步運用這樣得出的結論”。杜林甚至把人類及其關係簡化為兩個人及其關係,並自然地得出一個道德的基本公理:兩個人的意誌,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或命令,這就是道德正義的基本形式。可見,先驗主義方法首先製造了這樣一種人工社會環境、理想條件,把所有人、人類簡約為兩人,把複雜的社會關係簡約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這種裁剪後的人及其關係的實質是什麼呢?恩格斯接著說;“他們擺脫了一切現實,擺脫了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民族的、經濟的、政治的和宗教的關係,擺脫了任何性別的和個人的特性,以致留在這兩個人身上的除了人這個光禿禿的概念以外,再沒有別的什麼了,於是,他們當然是‘完全平等’了”。而“兩個意誌的完全平等,隻是在這兩個意誌什麼願望也沒有的時候才存在;一當他們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意誌而轉為現實的個人的意誌,轉為兩個現實的人的意誌的時候,平等就完結了”。“在最古的自發的公社中,最多最談得上公社成員之間的平等權利,婦女、奴隸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北美聯邦各蓄奴州也以有力的事實詮釋了《獨立宣言》所昭示的普遍平等。日耳曼人在西歐所建立的空前複雜的社會和政治的等級製度,把原始基督教所宣揚的“上帝的選民的平等”徹底打消。“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範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於荒謬”。“這樣,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曆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曆史關係,而這種曆史關係本身又以長期的已往的曆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什麼都是,就不是永恒真理”。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曆史哲學》,三聯書店1956年版。
2.宋希仁主編:《西方倫理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考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4.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5.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