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確認識科學精神(2 / 3)

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是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精神基礎。中國科學傳統具有鮮明的實用性特征,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使中國古代的科學偏離了探索自然奧秘的初衷,作為科學發展源泉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壓製。而西方的科學傳統卻鼓勵科學家們去探索自然的奧秘,揭示自然規律,並用以解釋和預言未來,科學理論得到了多方麵的發展,極大地弘揚了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同時,西方科學多采用演繹推理的科學方法,大量采用實驗、驗證的分析方法,實驗驗證的求實精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宣揚。而中國古代科技更多地采用直觀思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忽視了對於物的特殊規律、細節和原因的討論,因而,隻能訴諸樸素的、整體直觀的猜測,不具備建立以實驗驗證為基礎的求實精神的條件。同時,中國封建的政治製度、思想統治壓製了多元化思想的產生,對於與統治階級利益不一致的學說、思想采取嚴厲的遏製政策,致使中國上下數千年隻有一種意識形態,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學術自由,壓製了人們的懷疑精神,使科學的發展失去了原動力。由此可見,中國的科學傳統不具備適宜科學精神產生和發揚的氛圍。而科學的發展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它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發生、發展。最終,近代科學在西方科學精神的滋潤下茁壯成長,經過了短短的幾個世紀,就把曾經高度輝煌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遠遠甩在了後麵。

科學發展的動力係統是由外在動力、內在動力和科學家動力等三方麵綜合作用而成的。科學精神是貫穿並深藏於科學之中的內驅力和靈魂。從科學史上看,科學家們在理論上的不斷創新並不是期望科學能給他們帶來多少的個人榮譽或經濟利益,往往是由於科學精神的驅動。天文學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陽中心說時,他的觀點不僅與當時傳統的地心說相矛盾,而且與宗教義嚴重衝突,隨時都會受到宗教的迫害,然而正是科學精神的巨大力量使哥白尼堅持自己的觀點,勇於向權威挑戰。亞曆山大時期的大數學家歐幾裏得利用自泰勒斯以來的數學知識編纂成了一部數學專著《幾何原本》也是出於對科學的愛好。所以,科學離不開科學精神,科學精神隱含於科學的方法和思想中,科學最終發展的深度和速度取決於科學精神的狀況。

4.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係

討論科學精神就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文精神聯係起來。目前對二者之間關係的觀點有三派。一派認為,科學精神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近代以來人們之所以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對立了起來,主要是由於受到了錯誤觀點的影響,是由於人們沒有正確認識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涵。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科學精神作為人文精神的一個層麵,它所體現的精神價值與追求正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層麵。以西方為代表的科學理性精神一開始就是在西方人文精神的滋潤下成長起來的,作為科學精神核心要素的理性精神滲透到西方人文精神之中,構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精髓。所以,人文精神包含科學精神。

占大多數的另一派認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對立的,它們屬於不同的範疇,具有不同的內涵。科學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淵源是理性思維的不斷發展和重視經驗與自然的哲學傳統,它以對象性的物作為指向和尺度,采用邏輯、教學、試驗等理性手段,如實反映人之外的客觀世界;人文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淵源是“天人合一”的堅定信念和偏重為人之道的哲學傳統,它以自省的人為指向和尺度,采取直觀、情緒化等非理性手段,達到對善的追求。正是由於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所體現出的對待世界的不同態度和觀察世界的不同方法,造成了它們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與分歧造成了社會發展的消極後果。

還有一派認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實際上是兩個係統的價值觀念,是兩個內容豐富、界限模糊而又相互對應的概念。科學精神尊重科學技術的價值,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強調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社會發展;人文精神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文文化的作用,強調依靠調動人的積極性來推動社會的發展。所謂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不過是人們在認識對象時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狀態。它們是在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針對同一個問題,做出的兩個方麵的表達。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兩個不同的層麵,具有不同的價值,不可以簡單地把它們等同起來。科學精神強調以物為尺度去觀察客觀世界,客觀性成為衡量標準;人文精神主張以人為中心去認識世界,體現出的是主觀性。中西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表明,在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因素中,科學精神起到了主要的直接作用,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科學精神的狀況和程度。科學活動受到物質條件的限製,也受到人的認識能力、知識結構、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經驗與感情等主體方麵因素的製約。因此,科學知識既表現人的認識水平、實踐能力,也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水平。這正是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的基礎。人類要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須正確處理好這兩種精神的關係。在認識的方法和精神手段上,我們正麵臨著一場新的辯證大綜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綜合、顯意識與潛意識的綜合、知識論和非知識論的綜合、成熟認識與發生中認識的綜合……其中體現的一種公共性,便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處在不同的領域,誰也不能去替代誰、統治誰。它們之間既有融合又有對立,關鍵在於我們要根據所處的不同的時代特征,根據發展的實際需要去調整它們之間的平衡關係。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精神

1.中國有沒有科學精神?

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回答起來卻很難。首先,我們要先回答這裏的科學的定義指的是什麼;科學的檢驗有沒有確定標準的依據;我們承不承認中國古代的科學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我們是不是已經給出了科學與技術的合理區分;我們對於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否已經有了統一的認識等一係列的問題。也正是由於對這些問題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得出過最後的結論,所以我們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就會得出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如果從“李約瑟難題”的角度出發,以西方的科學技術的興起作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源頭,那麼中國古代是嚴重缺乏科學精神的,而且直至近代,西方的科學精神也沒能真正被國人所接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文精神相對強大但科學精神極其匱乏的國家。中國曆史發展表明,由於封建君主專製、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從根本上提倡了科學的功利主義,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與探索求知理性精神越走越遠。曆史上在封建社會裏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政治,鄙薄技術,視科學技術為一種“奇技淫巧”。曆代的封建統治者對任何的自由思潮也都是嚴加防範,采取極其殘忍專製的手段進行鎮壓,致使崇尚自由的懷疑精神受到遏製,失去了發展的空間。受有機自然觀的影響,中國古代推崇綜合對比、直觀概括的科學方法。這種認識方法往往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之上,根據事物的現象特點進行綜合歸納,分門別類。又將同類事物通過類比建立起有機聯係,從而達到對於蘊含於對象中的天道的認識。這種整體思辨的思維方式難以形成現代科學所推崇的實驗驗證的求實精神。所以,在中國科學傳統的土壤中,沒能產生近代所認同的科學精神是必然的。近代以來,中國人學習近現代科學並非自覺自願,而是受外部環境所逼,與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曆史主題相連的,缺乏科學理性精神的鋪墊和引導;對科學的理解也是從“器”與“技”開始的,學習西方科學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導致中國學習現代科學的不正常心態。鴉片戰爭以後,一批社會精英在西方列強的炮火震撼中覺醒,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科學技術的偏見與歧視的傳統思維觀念,對科學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此時中國人想要向西方學習的仍然是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不是孕育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科學精神,帶有十分明顯的功利色彩,這與科學精神的本質是相矛盾的。以致近代以來,雖然在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孕育科學技術發展的科學精神卻沒能在中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