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對技術的形而上化、實體化、黑箱化,可能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便是在思維中人們否定或拒斥技術;然而技術行為本身卻無處不在,滲透到人類的一切行為中。
人類對自己創造的“第二自然”似乎是熟知的,而實質並非真知,今天的技術越來越“厚重”,越來越“深沉”,普通民眾包括那些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家與之接觸的隻是技術的外圍和表麵。人們即使通過簡單的操作,而獲得某種功能,卻對技術原理和技術體係知之甚少,正如胡塞爾所說:“人們一點都不懂機器運轉的內在可能性和必然性,卻能學會正確操作。”人們在談論技術,使用技術,但卻不懂技術,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的作用,使技術在構造的過程中,已經先行黑箱化。即使越多的人加入到談論技術、批判技術、反思技術隊伍中,然而邏輯的中心卻不在技術及其危機本身,真正的問題可能遊離在外。
四、麵對如何解決技術危機時的虛無化傾向
也就是說大多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家在直麵危機,如何應對技術的負麵作用時,都比較消極,有些甚至完全否定技術,他們用對認識主體的重視來取代對認識對象的重視,用重價值來反對重事實,以對人的欲望和精神自由的強調來對抗語言邏輯的科技方法。他們看到了人與技術之間、自然與技術之間、社會與技術之間的衝突,覺察到了人、自然、社會在技術的重壓下的呻吟,卻看不到在技術發展中對人的力量的肯定和文化的發展,忽略或蔑視現代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繁榮和進步。而且人文主義者的技術哲學大部分忽略了人的創造,看不到人類對技術發展的超越,不能在眼界上超越作為掠奪性開發和妖魔化發展的技術。理論上的片麵性使人文主義者對技術大多采取敵對或拒斥立場,他們對如何解決技術危機的問題持悲觀、消極的態度,對未來人類的走向持懷疑的態度。
所以,盡管人文主義者對技術的批判是徹底的、尖銳的,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感,卻仍然徘徊在烏托邦的幻想裏,有人甚至“拒絕使用富裕社會死氣沉沉語言,拒絕穿戴整潔服裝,拒絕享受富裕社會精巧用品,拒絕接受為富裕社會服務的教育僅僅是人性寄托。”
在人文主義者的視野中,技術的進步會加重人、自然、社會已有的危機和災難,他們站在文化悲觀主義立場上的技術批判理論盡管有許多深刻的思想,卻明顯缺乏實踐的基礎,大都最後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淖。
參考文獻
1.喬治?巴薩拉:《技術發展簡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米春豔、陳凡:《費恩伯格技術本質觀評價》,《第九屆全國技術哲學研討會論文》。
3.胡塞爾:《現象與哲學的危機》,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陳偉、馬良:《批判理論的批判》,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