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踐轉向的意義
在視科學為文化和實踐的研究中,科學實踐本身的辯證法得以顯現。用對進行中的科學的考察取代對科學的回溯式說明,用幹預視角的科學的說明取代用觀察或描述視角的科學說明,用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取代對科學的表征性語言描述,即從完全的動態的實踐過程角度去刻畫和理解科學,是顯示科學實踐中“辯證法”的有效途徑。操作性語言描述強調科學實踐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科學實踐中的異質性要素融合而不是某種單一要素的持久作用;強調科學實踐的曆史性和開放性而不是科學實踐的完全自主性和自洽性;強調科學實踐的一切要素的不可逆的曆史生成,而不尋求任何永恒、穩定的要素對科學實踐的基礎性說明。在這種辯證過程中,開放性的、過程性的、異質性要素融合的、曆史性的科學實踐,成為刻畫科學文化的主題。在這種描述中,隻有科學的實踐範疇才具備最突出的總體性特點,它包容了諸如理性―非理性、主觀―客觀、主體―客體、物質―精神、可說―不可說……等等一係列矛盾的辯證運動,實踐範疇因而具有不可還原性和不可分解性的過程客觀性。一方麵,科學實踐中所融入的所有的異質性的文化因素(自然的、人文的、政治的、經濟的等)都在實踐的開放性過程中曆史性地注入科學實踐的過程,並成為科學文化的內在組成;另一方麵,科學文化具有其專注於對自然的認識的固有屬性,這種固有屬性(包括科學文化中的科學信念、科學方法、科學的認識論原則等)本身也在與其他文化的共生中曆史性地(不可逆地)擴展自身,從而具有任何其他的人類文化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在沒有人類社會之前就已經存在著自然,在有了人類社會之後,才有了關於自然的科學,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中具有社會屬性的那部分,人的自然演化就是人的社會演化,人的社會演化也是人的自然演化。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的科學,科學是關於自然問題的人類解決,科學是人和自然之間無窮無盡相互作用和相互塑造過程中的開放式終結的解決。在這一開放式的終結過程中,自然或社會決定科學的優先權都失去了意義,它們都是辯證的實踐過程中的要素,具有同等的地位,從而避免了自然實在論與社會實在論這兩種極端解釋,為消解當前的“科學大戰”中的兩種文化的衝突無疑提供了一條很好的路徑。
與這種哲學相對應的是,後SSK認為科學已經進入了一個賽博科學(Cyborg Science)階段。它意味著科學進入了一種人類與物的混合本體論,通過對二戰後西方科學的分析,皮克林指出科學認識是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相互作用,人類與機器強化的結果,相應的賽博科學與賽博對象的出現,就構成了二戰後文化的一個關鍵特征。賽博科學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思想背景。前麵指出自德國哲學家康德給自然立法後,科學哲學的研究幾乎就沿著作為現代性標誌的主客兩分的思想線索發展,其結果就是所謂“現代性危機”的產生,即機械論世界觀的出現,科學喪失人性,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抗,還有中西文明的隔閡。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如馬克思、恩格斯、懷特海、普裏高津、李約瑟等人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過這種危害,指出要擺脫現代性的危機,必須向辯證的或有機的自然觀回歸,並從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思想史、科學史等不同的角度指出了這種回歸的具體途徑。後SSK則是從科學實踐這一角度闡述了這種回歸道路。
如上所述,在康德的自然與社會的兩極中,邏輯實證偏向於從自然極的機械論來解釋科學理論,其方法論是絕對主義,而20世紀70-90年代在科學哲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建構主義卻偏重從社會(利益)極來解釋科學理論,其方法論是相對主義,並由此發展到對科學進行意識形態上的批判,從而導致了對20世紀末的科學衛士與社會學家的“科學大戰”。皮克林等人指山,這種主客兩分的思想不僅會造成人類文明的危機,而且還與二戰後,特別是冷戰時期的“大科學”研究的實踐不符。皮克林在1992年就指出,科學哲學要從作為知識或理論的科學轉向作為實踐的科學的研究,從此以後,科學哲學進入了後實證研究階段,它關注於實驗室中的科學活動與社會活動,關注於實驗室與其外部的社會與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在科學實踐中,各式各樣自然物、社會關係、地域因素、傳統文化資源、科學儀器等的介入,使得最終的科學理論是這些因素在科學實踐中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皮克林稱科學理論是各種因素在衝撞的“阻抗與適應”的辯證過程中產生的,把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的進化論思想應用於科學實踐。在這種衝撞中,自然與社會、物質與人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界線消失,從而進入一種健康的後人文主義去中心化階段。目前,賽博科學的研究已經走出了實驗室,進入了更為廣泛的哲學、社會與文化的分析空間。
參考文獻
1.巴裏?巴恩斯,大衛?布魯爾,約翰?亨利:《科學知識:一種社會學分析》,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序1.
2.Andrew Pikering。Mangleof Practice1996.Chicago:The Unviersi tyof Chicago Press,1995
3.Micheal,Mulkay。Science andthe Sociolo gyof Knowledge。London:George Al-lenand Unwin。1979
4.Steven,Shapin。Hereand Everywhere:Sociolo gyof Scientific Knowledge。An-nual Reviewof Sociology21
6.Pickering,A。(ed。)Scienceas Practi ceand Culture,Chicago,Univer sityof Chicago Press,1992
7.Pickering。Timeanda Theoryo fthe Visible,Human Studies,20(1997)
8.Pickering,A,Cyborg History andthe World WarⅡRegime,Perspec tiveson Science,3(1)(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