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後現代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3 / 3)

第三,後現代主義從非理性的角度強調人文的終極關懷。它反權威、反絕對、反對“同一性”、竭力表達不確定性等,對於我們理論的創新,對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理論局麵的到來具有深遠意義。

2.後現代主義的價值負麵性

在西方,從無一個學者因從事這一新文化現象的研究而興高采烈,他們更多的是陷於無可奈何之中;可是在中國,不少後現代主義學者的反應卻正好相反……他們以一個文化“弄潮兒”的姿態,歡呼後現代主義的到來,這是非常奇怪的。

第一,後現代主義由於拒斥中心、反對理性主義、竭力表達不確定性,從而必然滑向過度膨脹的相對主義。我們承認,後現代主義以不確定性批判、否認“同一性”或普遍性,這對於反對絕對主義、衝破傳統或僵化的文化發展程式具有一定意義。但是,它隻承認不確定性,無限誇大其作用,把不確定性視為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的思想路徑,過分迷信非理性主義,極有可能使人滑向極端相對主義。

第二,後現代主義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過分誇大自然的主宰作用,盲目放棄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阻礙了科技生產力的進步。一些後現代主義者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的極端化主張完全否認主客體的區分,徹底否認人對自然的主體性,有可能使人們盲目放棄人對自然、人對他人可能擁有的權利,也就是說,這不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尤其不利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從而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後現代主義將非理性因素神聖化,從而拋舍個人理想和社會責任。後現代主義具有非常強烈的非理性觀念,並且賦予非理性因素以極高的地位,其絕對形式就是用非理性的東西取代一切理性,而使一些青年人以非理性的態度對待生活,甚至偏執、迷信於非理性的刺激與威力,在非理性的圈套中心甘情願地遊戲人生。他們認為任何理想都是虛無縹緲的烏托邦,任何關於未來的美好信念都是誘人誤入歧途的海市蜃樓;後現代主義也極為樂於消解責任,認為社會責任是現代主義者一廂情願地戴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後現代人完全沒有必要去理會責任,更沒有必要讓責任壓垮自己的雙肩,而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尤其需要崇尚理念、擔負責任和義務。

後現代來臨,使不少學者思考後現代主義在當代的問題的同時,也在思考後現代思潮消退以後的問題。我們認為,“後現代”之後麵臨精神救贖的問題,後現代主義的負麵效應不是局部的,而是人類性的,不僅僅是西方的,而且是當代中國的。盡管後現代主義似乎聲勢浩大、底氣十足地橫衝直撞,盡管它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起到了一定的反思和借鑒作用,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它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和命運並不容樂觀!

第一,後現代主義的顯著特征表明其難成主流文化。因為它基本上是對資本主義的現狀采取懷疑、批判、否定的態度。中國式的後現代主義也僅僅是對現實中的一些微觀凸顯問題進行強烈的否定和批判,但是其話語傳達給權力集中的知識分子階層,最多也隻能是提供了後現代主義者已經認識到其理論存在著許多弊端。一種文化工具,更好的改造現實的文化工具,我們不可能把它作為主流價值觀、理想來接受,更不可能以其所宣揚的那一套理論去改造和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因此,它在中國難成主流文化!

第二,是後現代理論自身有著明顯的現代意識。它是在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基礎上萌發的,因此,後現代主義已經將自己“現代化”了。同時後現代理論麵臨著被超越可能。後現代理論家在研究的過程中已經看到其理論的不可修補的缺陷,從而在認識上發生了轉向。如後現代理論家哈桑在發出“後現代”主義終結的呼聲後便停止了有關後現代的所有著述出版,這昭示著後現代主義最終會被“後後現代主義”文化形態所超越、所取代。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後現代理論相比有明顯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與自然關係、人我關係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上均有科學而精辟的論述,後現代主義在這些問題上的見解雖然與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但在認識和具體解決這些問題上的提法,馬克思主義哲學仍是作為中國社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而起主導作用的,後現代主義無法與之相比。總之,不管後現代主義的前途有多麼黯淡,命運有多糟糕,我們都應清楚:後現代主義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雙重作用,它是一把“雙刃劍”。後現代主義在長時期內仍將處於這種交彙地帶。因此對後現代主義我們應認真審視、科學把握、合理揚棄,這無疑更有利於保證我們所從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前進方向,以期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張立波:《後現代境遇中的馬克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1989年版。

3.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新華出版社1973年版。

4.大衛?雷?格裏芬:《後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馬季方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編 科學的社會建構、科學大戰於技術的人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