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表征、操作與不可通約:不可通約疑難的實踐解決(3 / 3)

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則能夠說明我們實際遭遇的是科學文化的非單一性、科學文化的表麵上的支離破碎。其中作用的力量是異質性要素的耦合,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社會的、也不是概念的。概念結構固然屬於人類力量,就像物質力量屬於非人類王國一樣,但是概念力量與物質力量的擴展既不屬於人類王國也不屬於非人類王國,二者均取決於概念之間以及概念與物質力量之間的具體關係,這些關係不包含概念自身擴展的藍本,實證科學的全過程導向成就一種雜合的、物質―概念相互作用的穩定。戴維?古丁(David。Gooding)在《讓力量回歸科學》也體現出類似的思想:“實驗者所做的更多的不僅包括可以說出來的,而且還包括著無法言說的活動……實驗是學習的一種情形化形式,在其中概念對象的處理常常是與物質概念的處理不可分割的,反之亦然。力量包含著許多種類的對象―被表征的、未被表征的、物質的、概念的與虛構的―處理……被感知到的實驗者的表征與他們引用的世界之間的脫離隻是表麵的,那一表麵是通過更進一步的努力來達到的”。

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使異質性要素耦合、突現與後人類主義聯為一體,三者的連為一體在承認的一個維向上的不可通約性存在的同時,也承認和說明了另外的其他維向上的可通約性即連續和轉換。

異質性要素耦合、突現與後人類主義的科學實踐圖景中不可通約性,為科學的表征鏈中顯現出來的理論與“現象學規律”連接的穩定性、為科學的知識形態的維向,給出了一種有意義的解釋。第一,科學理論和規律的特定內容以及各種各樣的近似,依從於聯結產生過程中開放式終結的發展,這種發展連接或者中斷這種表征鏈。第二,表征鏈作為人類力量對非人類力量的捕獲的結果,並不會任意地產生,不是“怎麼都行”,必須麵對一次次的阻抗與適應的調節,是一個艱難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調節的結果曆史性地沉澱下來,導引著進一步調節的方向。第三,科學知識―從抽象的高層理論到尋常具體的實驗事實領域―應該在表征鏈的提升和降解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提升和降解是在捕獲和建構物質力量過程中、穿越概念的多樣性的層麵而實現的。對於科學知識,用表征鏈說明取代表征說明,是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取代對科學的描述性語言描述的自然結果,也是對表征性語言描述中的不可通約性疑難的操作性語言描述的解決。

這種凝聚後人類主義異質性要素突現耦合的作為科學的知識形態的表征鏈,在人類力量一邊,則是在規訓過程中實現。在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中,作為實踐的科學的所有特性都是以周而複始的方式在尋常的活動中實現的。“在科學實踐中有一種相互調節在運作,這種相互調節勾畫出機器的物質輪廓、機器的操作以及與這種操作相伴隨的規律化的人類行為,或者換一種說法,科學實踐中開放式終結的力量的舞蹈有效地凝結在相互作用式穩定的某一刻,進入相對固定的文化版圖,一方麵,捕獲和建構物質力量,另一方麵,通過係統化、常規化和標準化過程規訓人類實踐”(Pikering)。這些規訓在實際的科學活動中可以表現為自主規訓(au-tochth onousdis cipline):像借助各種力量成功地重複一個實驗;分離規訓(detach eddisc ipline):像各種形式化運演,接受訓練、隨後在使用中熟練;強製規訓(impos eddisci pline):以某種Gooding所謂“技藝集裝”(packag ingofski lls)的方式,把某種原型產物轉化為精致的科學知識,強加給技術工作者和非技術工作者,像現代實驗室中使用的各種各樣的複雜昂貴的機器、設備以及工業實踐中的各種標準化規訓(discip lineofst andarz ation)和管理規訓,如工業生產中各種數控機床、自動控製機床的人工使用以及類似於泰勒製管理的各種各樣的管理製度各種規訓共享的特征依舊是:規訓力量同樣屬於多元的、異質性文化中的要素,它們的產生與作用都處在實踐的平麵上,依舊同科學文化的所有其他要素―物質的、概念的、儀器的,在瞬時突現的去中心化的過程中,依從於相互作用式穩定、穩定性喪失以及穩定性重建。

作為知識的科學是對科學的表征性語言描述,作為實踐和文化的科學是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可以涵蓋表征性語言描述的內容,同時解決表征性語言描述中存在的不可通約性疑難。一旦我們在操作性語言描述的意義上理解科學,整個科學的圖景就變得更加精致,但在形式上還保持著一致。

我們在異質性要素在衝撞中耦合突現的意義上理解整個科學,這個過程表現為“力量的舞蹈”,一種目標指向與目標修正的阻抗與適應的辯證運動:我們在表征鏈的意義上理解事實性知識和理論性知識,在世界中、在捕獲和構架物質力量的過程中,這種表征鏈曆經不同的抽象層麵、概念的多樣性和概念的終結;我們在規訓的意義上理解人類力量的受約實踐,在尋常的、周而複始的活動中,在既定的文化版圖中,係統化、常規化與標準化地捕獲和構建物質力量,並把這種捕獲和構建的結果融入自身所處的文化版圖;我們在多元維向的意義上理解不可通約性,不可通約性是一個維向上的斷裂,同時是另一個維向上的連續。斷裂與連續意義上的不可通約性,恰恰作為實踐的科學在真實的時間中異質性耦合、突現及後人類主義去中心化導致的一次次開放性終結的具體寫照。

參考文獻

1.Shapin,Steven。“Hereand Every where:Sociolo gyof Scient ific Knowledge。”Annual Reviewof Sociology21,1995

2.Latour,Bruno。Sciencein Action。Milton Keynes,bucks:Open Univ ersity Press,1987

3.趙萬裏:《科學的社會建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Rorty,R。Truthand Progress:philoso phical papers,Princeton Univers ity Press,1998

5.桑德拉?哈丁:《科學的文化多元性: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認識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Har ding Sandra。Is Science Multicu ltural?Chall enges,Resources,Opportuni-ties,Uncer tainties。Config urations22,1994

7.Harding,Sandra。Rethink ing Standpo int Epistemo logy:Whatis Strong Objec-tivity?in Femini smand Science,E。F。Kelle rand H。E。Longino(ed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 rsity Press,1996

8.Ziman,John。“Postaca demic Science:Const ructing Knowledg ewith Net workand Norms”,in Ullica Segers trale(eds):Beyondthe Science Wars,State Univ ersityo f New York Press,2000

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Pickering,Andrew。the Man gleof Pra ctice:Time,Agency&Science,The U-nivers ityo f Chica go Unive rsity,1995

11.Pickering,Andrew。Constr uctin g Quarks。Edinburgh:Edinbu rgh Univ ersit y Pres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