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感性確定性略論(3 / 3)

黑格爾在論說普遍性的東西實質上就是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的同時指出了感性確定性的意謂和指謂的矛盾。當我們說出感性的東西時,我們也是把它當作一個普遍的東西來說的。我們所說的是:“這一個”,這就是說,普遍的這一個,或者當我們說:它存在時,亦即是說一般的存在。當我們這樣說時,心中當然沒有表象出一個普遍的這一個或一般的存在,但是我們說出來的卻是普遍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真正地說出我們在感性確定性中所意謂的東西。對於“這一個”的另外一種形式“這裏”而論,情形將會是一樣的。所以“感性確定性”中的“這一個”“隻可‘意謂’,不能言傳”,言傳的東西總是普遍的東西。而“這一個”、“這裏”、“這時”都是普遍的東西。於是黑格爾從兩方麵論證了,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不是我的意謂,不是自我,不是對象,而是共相,即普遍性的東西,亦即語言所表述出來的東西。

黑格爾用語言的神聖性來否定感性意謂的真理性,因為語言已經直接肯定了普遍性。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黑格爾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產物,這一點康德早就指出過,因為康德認為語言實質上就是知識得以可能的先天條件。黑格爾如何麵對康德提出的詰難,這裏需要指出的一個關鍵問題便是感性確定性的建構問題,在黑格爾看來,感性確定性是一個建構過程,而康德並未把一個辯證的建構過程賦予感性,即便是他用先驗剝離法剝離出感性的兩種先天形式―時空也未體現這一過程。而黑格爾說:“指出這一個”恰恰就是建構的過程。“因此在這種指出的過程裏,我們僅僅看見如下的一個運動和過程:(一)我指出這時,並肯定它是真的;但是我指出它是過去了的東西或者是被揚棄了的東西,因而揚棄了前一條真理,於是(二)我現在肯定第二條真理,即這時是過去了,是被揚棄了。(三)但是過去了的東西現在不存在;於是我們就揚棄了那過去了的存在或被揚棄了的存在,亦即揚棄了第二條真理,這樣一來我就否定了對於這時的否定,於是就回複到第一個肯定,即這時存在。因此這時和對這時的指出,其性質都不是一個直接的單純的東西,而是一個包含著不同的環節於其中的運動;建立起這一個,但反而是建立起另一個,或者是揚棄這一個。而這個另一個或者第一個的揚棄本身又要被揚棄,於是就又回複到第一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指出“這一個”對象時,對象卻不斷地被揚棄,“這一個”在揚棄中保持著自身,於是“這一個”便建構為“共相”。黑格爾指出的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是共相,其中共相(普遍的東西)恰恰是感性的辯證運動(矛盾運動)所建構的產物。而康德的感性之所以沒有共相,是因為他的感性並沒有矛盾運動。

四、結語

黑格爾通過對感性確定性的分析邁出了他建構主體性哲學的第一步。感性確定性是意識的第一個環節,在“感性確定性”的階段,主體所知道的隻是“這一個”,如果主體不想停留於“意謂”中的“這一個”而要追問“這一個是什麼”,並要說出來“這一個”,那就不能不涉及普遍性;可是一旦涉及普遍性,那也就超出了“感性確定性”的階段。這正是“感性確定性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得由“感性確定性”過渡到下一階段“知覺”。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是共相,不是自我,不是對象,共相乃是感性自身的辯證運動所建構的產物,帶有康德哲學的遺跡的黑格爾的認識論正是在這一點上恰恰超越了康德。

參考書目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2.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3.陶秀?:《黑格爾認識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鄧曉芒:《思辨的張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張世英:《自我實現的曆程》,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