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論康有為的進化思想及社會曆史觀(1 / 3)

趙璐

中國近代思想家在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找到了進化論這個武器,他們帶著不同的政治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選擇、改造進化學說,並將進化論引入社會曆史領域,形成自己的社會曆史觀,用於指導中國的實際鬥爭。康有為也不例外,他將中國古代變易思想和樸素進化觀主要是公羊三世說與西方自然科學進化觀、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結合起來,進行了吸收與改造,將進化論引入社會曆史領域,形成了一套係統的“三世”進化理論,核心是把漸進說與突變說互補起來,調和起來,以此為自己的變法與改革主張確定了哲學根據。

一、康有為進化思想的淵源

康有為進化思想的淵源並非“一源”,而是“多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首先,近代西方自然科學進化觀是康有為進化思想的主要淵源。康有為早在19世紀80年代接觸西學時,就已接受“聲、光、化、電、重學”的理論和進化論。他從當時江南製造局和西方傳教士譯著出的一些自然科學著作如《地學淺釋》中,學到一些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主要就是有關地質古生物學方麵的進化論和天文學方麵一些有關天體演化的知識。”康有為吸取西方的自然科學進化思想,十分強調“變”,把“變”視為宇宙世界的本性。世界上的一切無不處於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在時間上,萬物“流變之微,無須臾之停”,無刻不變;在空間上,從宇宙天體到地球上的動植物乃至於人,無物不變。正是由於“變”,天地萬物才得以存在,並呈現出勃勃生機。他說“變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晝而無夜,有寒而無暑,天以善變而能久,火山流金,滄海成田,曆陽成湖。地以善變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壯老,形體顏色氣貌,無一不變,無刻不變。”“變”是自然界一種普遍的規律,無論天、地、人都不能例外。康有為還運用古生物學知識,論證了地球上生物的變易進化曆史。他說“生物始於苔,動物始於介類”。又說“荒古以前生草木,遠古生鳥獸,近古生人。”生物就是這樣逐步從低級進化到高級,人類也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在嚴複翻譯《天演論》之前,康有為已經了解了一些西方進化論的思想,而且已在宣傳一些變易進化思想。但是,康有為當時所掌握和宣傳的變易進化思想還不係統不完整,他獲得的主要是近代中國早期輸入的地質古生物學方麵的進化思想。康有為從他當時所能獲得的這些自然進化思想中,舉一反三,得出了社會進化的結論,為社會改革提供依據。在嚴複譯出《天演論》之後,康有為接受了其中的部分思想,完善了自己的進化理論,使其更加理論化和係統化。

其次,中國古代變易思想和今文經學的樸素進化觀也是康有為進化思想的主要淵源。近代以來,西方進化論之所以在中國廣泛傳播並為國人所接受,這與中國古代的變易進化思想有著密切聯係。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是在改造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改造古代哲學的發展進化思想和變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存有“變易”的優良傳統,起源於殷周之際的《易經》,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變化發展。變易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進化論傳入中國以前,凡主張變革者無不以變易思想為理論依據,“變”成為追求曆史進步者的共識。康有為說:“《春秋》發明改製,《易》取其變易”。他在中國傳統的古典語言中,融進了近代曆史生活的內容,具有數千年曆史的古老的《周易》,在他那裏得到了嶄新的闡釋、演繹和升華,《易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易、變通思想被提煉出來而成為變法維新的哲學論證。今文經學也包含著中國傳統的變易思想,認為曆史是變化的,有所謂“三統”、“三世”的更替,即王朝變換由“黑統”而“白統”而“赤統”,社會演進由“亂世”而“升平”而“太平”。變化的動力是神秘莫測的“天命”,變化的結果是曆史的循環。康有為依據自然科學進化論,對今文經學的樸素進化思想重新進行解釋,使之有助於論證“變法”。他的變易進化思想,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循環變易,而是融入了西方的進化論思想,認為“變”包含著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發展。“當他把進化的自然觀應用於社會領域,意識到人類曆史不僅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這是中國變易史觀的水平),而且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而完善的上升發展過程時,他的進化史觀的整體構造已基本完成。”

再次,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是康有為進化思想的又一來源。柏格森是一位富有自然科學造詣的哲學家,其哲學主題在於發掘出一個真正的時間,或“時間的真實性”,他稱之為“綿延”,“綿延代表了一種動態的、持續不斷的存在,它與靜態的、間斷的空間概念相對立;綿延狀態還代表了一種不可預測性、不可重複性,意味著新形式的源源不斷的出現。”在達爾文《物種起源》誕生半個多世紀後,柏格森發表了《創造進化論》。柏格森對於進化動力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生命進步的真正原因在於生命的原始衝動,生命是作用於惰性物質的一種傾向。這種作用的方向並不是預先決定的,但它具有瞬時性、延續性,所以,分享了綿延的特性。生命在行進的過程中,還會不斷碎裂成更小的片段。這就是個體和物種的形成。這種形成受製於兩種原因:生命從惰性物質中遇到的阻力以及生命本身所承受的不穩定傾向―爆炸力。兩種力的相互阻抗,則規定了生命進化的形式。”格森同達爾文進化理論的一個分水嶺在於,柏格森認為生命是作用於惰性物質的一種不屈不撓的努力,他尤為看重生命進化中的主動創造性因素。創造是新事物、新次序源源不斷地湧現的過程。進化本質上體現了與惰性物質相對抗的過程,它在努力衝破物質的束縛中奮力挺進。康有為讚同柏格森的觀點:“吾人之意,重在其無本體而日在變遷,是為柏格森之言。柏格森以自由作絕對之非定命解,以其謂上帝自身亦在變遷中也。”戊戌變法以後,柏格森創造進化論成為康有為進化思想的又一思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