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西漢後期社會批判思潮的民本思想特色(3 / 3)

三、鮑宣社會批判思想的民本特色

鮑宣,好學明經,哀帝初,為諫大夫,遷豫州牧。麵對西漢末年社會危機的日益加深,他屢次上書批評時政,表現出鮮明的民本思想色彩。

鮑宣曾向哀帝上書說:“竊見孝成帝時,外親持權,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賢人路,濁亂天下,泰奢無度,窮困百姓……民流亡,去城郭,盜賊並起,吏為殘賊,歲增於前。”他指出今民有“七亡”、“七死”:“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並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無厭,四亡也;苛吏徭役,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泄,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仇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從這段淋漓盡致的揭露中可以看出,除開自然災害和出於統治者的固有偏見,誣蔑百姓反抗為“盜賊”外,鮑宣已全麵而深刻地揭示了西漢末年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和盤剝苛酷是造成百姓死亡流離,走投無路,鋌而走險進行反抗的原因所在。鮑宣指出:“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並嚴厲責問:“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致邪?”

從民本思想出發,鮑宣對西漢末年腐朽的官僚機構進行了抨擊,他指出:“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祿,以拱默屍祿為誌”,“豈肯加惻隱於細民”。針對西漢末年政治腐敗和百姓生活日益貧困化,鮑宣還把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他說:“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陛下為皇天子,下為黎民父母,為天牧養元元,視之當如一,合《屍鳩》之詩。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陛下不救,將安所歸命乎……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陛下取非其官,官非其人,而望天悅民服,豈不難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鮑宣的民本思想也是很突出的,他同穀永一樣,認為天子並不是天下萬物的所有者,而隻是上天的一個代理人而已。同時,鮑宣還借日食、地震等自然現象切諫統治者。他說:“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養黎民,即位以來,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相驚恐”,“上之皇天見譴,下之黎庶怨恨,次有諫爭之臣,陛下苟欲自薄而厚惡臣,天下猶不聽也。”從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出發,鮑宣力勸統治者“少留神明”,“深思天地之誡”。

作為西漢後期社會政治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貢禹、穀永、鮑宣的民本思想,總體來看,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他們的民本思想與社會政治批判結合,均以上書形式出現,具有為民請命的性質:二是他們的民本思想,往往與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糾纏在一起。例如貢禹說:“王者受命於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穀永上書,“多因天變而切諫”,他說:“臣聞災異,皇天所以譴告人君,狀嚴父之明誡。”鮑宣也借日食、地震切諫,強調天意即民心。可以說,神學成了他們批評時政,闡發民本思想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1年版。

2.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