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從具體的角度理解同一性,從一般的角度理解鬥爭性。而沒有同時從一般的角度理解同一性,從具體的角度理解鬥爭性,對同一性和鬥爭性采用了雙重的分析標準。二是從具體的角度看同一性是相對的,從一般的角度看鬥爭性是絕對的,分別看這兩個結論都是正確的。但把二者結合形成同一性是相對的,鬥爭性是絕對的這樣一個複命結論則是錯誤的。就如我們分別說矮子中的將軍高,巨人中的矮子低都是正確的,但據此進一步推論說矮子中的將軍與巨人中的矮子在高度上的關係是前者高後者低一樣不合道理。
論證過程中的這些邏輯矛盾部分地被研究者們發現,便有了使通行的觀點更具說服力的努力。具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重新界定或部分修正同一性、鬥爭性、相對性、絕對性的含義,以便說明通行觀點的合理性。另一種方法是完善已有的論證方法。就第一種方法而言,作為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正確的、合理的,但它所得出的結論與通行結論的關係而言,它的結論即使正確,也僅僅是它自身的正確,不能說明與它形似而實不同的另一個命題的正確性。因為兩個命題是從相互差異的概念前提出發的,它們的相同僅僅是表達形式的相同,而不是實質的相同。如果它竟然想證明另一個形似命題的正確性,那就是根據結論找前提,而不是從前提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表麵的推理過程不過是真實的推理過程的逆向表述罷了。就第二種方法而言,它既接受通行的概念前提,也接受通行的結論。如果前提和結論之間存在邏輯矛盾,那它就永遠走不出這個邏輯矛盾的圈子。而前麵的分析說明通行的前提與其結論之間存在著邏輯矛盾。
由此看來,要解決這裏的邏輯矛盾,需要保持分析標準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
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關於同一性和鬥爭性論述的評析
當我們重新考察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時,有兩個問題是無法繞過的。
其一,如何看待列寧和毛澤東的有關論述。
列寧在前述引言後緊接著說:“注意:順便說一下,主觀主義(懷疑論和詭辯論等等)和辯證法的區別在於:在(客觀的)辯證法中,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於客觀的辯證法來說,相對中有絕對。對於主觀主義和詭辯說來,相對隻是相對,是排斥絕對的。”毛澤東後來也說過“依一時說,統一是絕對的,鬥爭是相對的;依永久說,統一是相對的,鬥爭是絕對的。”如何理解本文前後引述的列寧和毛澤東的論述之間的關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兩點是肯定的,第一,他們並沒有簡單地把相對性與絕對性分別賦予同一性和鬥爭性,否則就不會出現不同的觀點都能在他們的論述中找到根據。第二,列寧、毛澤東的觀點也是變化的。盡管我們不能設想如果他們還在世的話,對這一問題會有什麼新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並沒有封閉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的道理。因此,我們對同一性和鬥爭性的辯證關係應該從客觀事物及其矛盾入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總的原則和方法的指導下,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