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約公元前 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諡曰“敬仲”。漢族。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周穆王的後代,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公元前 672年,楚王熊畑被其弟弟熊惲所殺。熊惲自立為君,是為成王,又命其叔子元為令尹。為了將楚國的勢力向中原擴展,子元遂發兵攻打鄭國。齊桓公得知,約了宋、魯兩國,親率大軍前去相救。子元知道後大吃一驚,對諸將說:“如果諸侯抄了我們的後路,我們將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暗中發令,趁黑夜將全軍悄悄撤回。齊、魯、宋三國國君聽說楚兵退了,遂各自回國。鄭國則派遣使臣到齊國謝救援之勞。從此鄭國感服齊國,不敢懷有二心。
一日,齊國國君正在商議國事,忽然有臣來報:“燕國被山戎兵侵犯,特派人來求救。”管仲說:“當今為外患的,南麵是楚國,北麵是山戎,西麵是狄族。消除這些外患是盟主的職責,何況現在燕國派人來求救。”於是,齊恒公又一次采納了管仲的意見,親率大軍同管仲等前去救燕。
山戎原來是北戎的一支,建國於令支。其西麵是燕國,東南是齊與魯國。
令支處於三國之間,依仗地險兵強,不臣不貢,屢次侵犯中原。聽說齊侯稱霸,就來侵擾燕國,想斷絕燕國通往齊國之路。山戎的國君叫密盧,侵入燕國已有兩個月,擄掠子女財物無數。聽說齊國來救,就解圍而去。齊桓公兵到薊門關,燕莊公出城迎接,謝齊侯遠來救援。管仲說:“山戎得勝而去,如果我們退去,必然又來侵犯。不如乘機討伐,以絕後患。”齊桓公說好,並派使臣帶上大量金帛去召不附山戎的無終國,無終國便派大將虎兒斑率領2000騎兵前來助戰。齊桓公賞賜了虎兒斑很多財物,讓他率部作先鋒。
虎兒斑率兵征戰,路遇令支兵埋伏,虎兒斑死戰,但寡不敵眾,束手被俘。幸虧齊侯大軍趕到,王子成父率軍殺散令支兵,救回了他。大軍東進30裏,到了伏龍山,齊桓公和燕莊公在山上紮寨,王子成父和賓須吳則在山下安營,都用大車連結成城,警戒甚嚴。
第二天,令支密盧親率數萬騎兵前來挑戰,一連衝擊數次,都被車城阻住。中午時分,管仲在山上望見敵兵漸漸稀少,都下馬躺在地上,口中謾罵不休。管仲對虎兒斑說:“將軍今日可以雪恥了!”虎兒斑抖擻精神,領著本國人馬,飛奔殺出。管仲已料到戎兵要用埋伏之計,遂將計就計,命王子成父和賓須無各率一軍從左右兩路接應,專殺伏兵。
戎兵果然中計,大敗而歸,損失了許多人馬,逃往孤竹國去了。
齊侯攻破令支,繳獲了大量馬匹器杖和牛、羊、帳幕之類,救出了被擄的燕國子女。接著,齊侯又一鼓作氣,率大軍翻山越嶺,攻占孤竹國。管仲勸齊桓公將所占兩國全部給予燕國,齊桓公采納了他的意見。燕莊公對齊桓公非常感激。齊桓公率軍撤離時,燕莊公送齊桓公一直送到國界邊都沒停下,直到進入齊國國境 50多裏,齊桓公又將這 50裏燕君所至之地送給燕國。燕國這次增加了方圓550裏的土地,開始成為北方的大國。
齊桓公率大軍回歸至濟水,魯莊公在濟水邊設宴迎賀,齊桓公將繳獲北戎之物的一半贈送給魯國,魯莊公非常感激。
後來,齊國又幫邢國、衛國等小國重建家園。
齊國這一係列救助危亡諸侯國而又不貪求土地的行為,使各諸侯國心悅誠服,既畏懼齊國的威勢,又感服齊國的德行,齊國從此威名遠振。而這一切,又都是齊桓公采納管仲進諫意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