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掉到井裏的驢一樣,每次拋下去的土都會成為它最終上來的墊腳土。作為我們職場中人,特別是優秀的職場中人,每一次的困難就都會成為我們實現成長和成功的墊腳石。
1.奮鬥的人總有出頭之日
付出、等待、收獲,這是在職場獲得成就的必經之路。很多人以為付出就會有收獲,因此當他們不能馬上看到結果時,內心的焦躁就占了上風,以為自己的付出是沒有價值的,其實他們需要的隻是靜靜地等待。
貝爾原是語音學教授,他偶然發現,當電流接通或截斷時,螺旋線圈會發出噪音。於是他想,是否可以以電傳送語音甚至發明電話?
這一設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許多人的譏笑:“電線能夠傳遞聲音?真是天大的笑話!你不懂電學,才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貝爾的確一點也不懂電學,但他並沒有放棄,於是千裏迢迢前往華盛頓,向著名的物理學家、電學專家亨利請教。亨利對他的想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當貝爾說自己最大的困難是不懂電學時,亨利斬釘截鐵地說:“掌握它。”
亨利的話對貝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辭去了教授職務,專心從事電話試製。他用幾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電學知識。2年後,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由貝爾試驗成功。
為何電話不是由那些懂得電學知識的專家、而是由一個語音學家發明的?隻因為他對問題的察覺,使他比別人更快地找到了奮鬥的目標。而相關知識,即使一時不具備,也可以去學。
所以說,奮鬥的人總有出頭之日,奮鬥意義則更值得回味。居裏夫人曾把諾貝爾獎章給女兒當玩具,友人驚問其故,她說:“我把獎章給她當玩具就是讓她明白,不僅僅為了榮譽而奮鬥。”居裏夫人奮鬥了一生,得到許多榮譽。她成功了,而她留給後人的不僅是成功的榮譽,更主要的是這鍥而不舍的精神。
類似的故事和人物太多了。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的一生同樣如此。海倫一歲半時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她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說話,用手指“講話”,並掌握了五種語言。24歲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女子學院。此後,她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學院的讚揚和嘉獎。一個不幸的聾盲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和榮譽,是多麼地令人折服啊!
相反,如果她向命運低了頭,那她可能是一個讓人可憐的寄生蟲。
可見,一個人隻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有誌於成功的職場人,隻要有成功心態,就能處處發覺成功的力量。
2.克服困難往往需要堅持不懈
一個勤奮的人是不會讓任何困難阻擋住他前進道路的。塞萬提斯認為:“勤奮乃是幸運之母,而懶惰則正好相反,永遠達不到意想的目標。”一個人如果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就能夠達到超凡入聖的境地,盡管這中間會遇到重複阻礙。
在朝著目標方向前進的路上,在不斷掃除各種困難的同時,我們還需牢記在心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能迷失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有時,阻住我們前進道路的障礙過於龐大,倘若我們一味蠻力去硬打硬拚,往往會勞而無功。這種時候,鎮靜地讓內心給我們指示其他可行的辦法,往往更為明智。
就像許多探險家、發明家、科學家和藝術家一樣,時常在其探索的道路上超越已知世界的範圍。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些人往往能夠找到向著若隱若現的目標前進的力量。
由於不遺餘力,諾亞韋伯斯特用了25年的時間,終於編成了第一部英語詞典;羅伯特皮利花了25年,終於在20世紀初抵達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