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在自然觀、價值觀上接受了道家思想,認為人類的道德是一個退化的過程。上古是人類道德水平最高和生活最合乎理想的時期,那時的人類完全取法於自然之道而生活,能夠享盡天賦百年壽命,而當世的人們因違背了養生之道,難獲天賦之年。號召人們遵循道家自然無為的態度,合乎養生之道去生活。養生的核心要義在於保持“形與神俱”的形神統一狀態。“天真”即天賦予人的真精真氣,上古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明白保養天真的重要意義,故以《上古天真論》名篇。本篇還依據女七、男八的自然節律論述了人體生理變化的規律,以指導養生實踐。最後,論述了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四等養生成就所達到的境界。本篇名言:“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
昔在黃帝〔一〕,生而神靈〔二〕,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三〕,長而敦敏〔四〕,成而登天。
〔一〕黃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學者認為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古代許多文獻常冠以“黃帝”字樣,以示學有根本。《淮南子·修務訓》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二〕神靈:聰明而智慧。
〔三〕徇齊:此指思維敏捷,理解事物迅速。徇,通“睿”,迅疾。齊,敏捷。《荀子·修身》:“齊給便利,即節之以動止。”
〔四〕敦敏:敦厚,勤勉。
【譯文】
古代的軒轅黃帝,生來就異常聰明,小時候就善於言辭,很小的時候就對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長大後,敦厚樸實而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位。
乃問於天師曰〔一〕: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二〕,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三〕,法於陰陽〔四〕,知於術數〔五〕,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六〕,而盡終其天年〔七〕,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八〕。不知持滿,不時禦神〔九〕,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一〕天師:黃帝對岐伯的尊稱。
〔二〕春秋:指人的年齡。
〔三〕知道:懂得養生的道理。
〔四〕法:取法,效法。陰陽:天地變化的規律。
〔五〕術數:古代稱各種技術為術數,包括類似於今天的科學技術及各種技藝等方麵的內容。因為在“術”中有“數”的規定,故稱“術數”。如在彈琴的技藝中就要掌握一定的數量的關係。這裏指調養精氣的養生方法。
〔六〕形與神俱:形體與精神活動一致。形神是中國哲學及中國醫學的重要範疇。古人認為人是形與神的統一體,形體來源於地的陰氣,精神來源於天的陽氣,二者結合化生為人,二者的分離就是人的死亡。因此,養生的要義就是要保證形與神的統一。
〔七〕天年:人的自然壽命。
〔八〕精:精氣。真:真氣。《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精氣論自然觀,認為包括人在內的萬物由精氣所化生,養生之道重在保養真精。《老子·二十一章》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九〕禦神:控製精神過度思慮,以免過度消耗精氣。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超過了百歲,但行動沒有衰老的跡象;現在的人,年齡到五十歲,動作就顯得衰老了。這是時代的不同呢?還是人們違背了養生之道的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大都懂得養生之道,取法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用保養精氣的方法來調和,飲食有節製,起居有規律,不過分勞作,所以形體和精神能夠協調統一,享盡自然的壽命,度過百歲才離開世間。現在的人就不同了,把濃酒當作甘泉般地貪飲,把任意妄為當作生活的常態,醉後還勉強行房,縱情聲色,以致精氣衰竭,真氣耗散。不懂得保持精氣的盈滿,不明白節省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樂,違背了生命的真正樂趣,起居沒有規律,所以五十歲左右就衰老了。
夫上古聖人之教也〔一〕,下皆為之。虛邪賊風〔二〕,避之有時,恬惔虛無〔三〕,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四〕,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五〕,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一〕聖人:古代指道德修養極高的人。各個學派有不同的理解,儒家認為聖人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與天合德的人;而道家關於道德修養成就的說法比儒家多,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不同說法,而且聖人也不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內經》在這方麵繼承了道家的說法,見下麵所論養生成就的四種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