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難道我們真的不夠幸運(1 / 1)

英國作家史密斯曾自嘲地寫道:“誰能說我不是個成功者?我不是在這輩子裏,成功地避免了被人吃掉,並給自己弄到了足夠的食物嗎?”是的,每個活著的人都曾贏得了億萬精子參加的賽跑,都經曆了無數潛在風險的考驗,都在人生無常與世事險惡中安然幸存,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作為如此輝煌的勝利者,我們應該有信心和能力,找到某些方法,平衡各自的利益訴求,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其實,換一個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是一個“幸存者”,一個生活的勝利者。

如果我們把生活看做一個特定條件下的博弈模型,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發;但是如果你不希望陷入“囚徒困境”,就不要把它看做人類生存狀態的縮影。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其實是在這樣一個博弈模型中,博弈論的用處也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它對結果的預測,也並非總是十分準確。所以,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博弈論,就應該明白它在這兩方麵(預測和運用)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不是一個“幸存者”的遊戲。在每個博弈遊戲中,勝利是排他的:一人勝利,意味著其他人失敗,但在生活中,並不一定這樣。

世界廣闊,不局限於一個小圈子。在這個遊戲中,你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永遠出局;然而在現實中,從未經曆過失敗的人也許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懂得一個道理:失敗並不是世界末日,相反,它未必不是獲得成功必須經辦的繁瑣手續。事實上,那些遊戲中的失敗者,在現實生活的競爭中也許比那個“幸存者”做得更好。

世界複雜,“成功”不局限於一個標準。人的追求不同,對“成功”的理解也不同,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某種卓越表現,有人追求生活的平衡,他們都有道理,不必強求一致。

我們對博弈論的關注,不應隻是為了學會如何戰勝別人,而是為了明了人生為什麼如此,並從中汲取知識,致力於實現更合理,也更符合群體利益的合作方式,換言之,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術”——如何打敗對手贏得勝利,更應該“道”——尋求更好的合作關係,獲得更多的成就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