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九三五年六月四日記。(2 / 2)

不過名人的流毒,在中國卻較為利害,這還是科舉的餘波。那時候,儒生在私塾裏揣摩高頭講章,和天下國家何涉,但一登第,真是"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可以修史,可以衡文,可以臨民,可以治河;到清朝之末,更可以辦學校,開煤礦,練新軍,造戰艦,條陳新政,出洋考察了。成績如何呢,不待我多說。

這病根至今還沒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滿天飛"之概。我想,自此以後,我們是應該將"名人的話"和"名言"分開來的,名人的話並不都是名言;許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分別名人之所以名,是由於那一門,而對於他的專門以外的縱談,卻加以警戒。蘇州的學子是聰明的,他們請太炎先生講國學(12),卻不請他講簿記學或步兵操典,--可惜人們卻又不肯想得更細一點了。

我很自歉這回時時涉及了太炎先生。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大約也無傷於先生的"日月之明"的。至於我的所說,可是我想,"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蓋亦"懸諸日月而不刊"(13)之論也。

七月一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署名越丁。

(2)《太白》參看本卷第214頁注(6)。

(3)南山即陳望道(1890-1977),浙江義烏人,學者。曾任《新青年》雜誌編輯、複旦大學文學院院長等。《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日《太白》第二卷第七期。它開頭說:"保守文言過去有過兩道策。。。。。。直到最近,才由章太炎提出白話比文言還要難做的話頭來,勉強算是繳了第三道。"其後引證了章太炎自己的話:"敘事欲聲口畢肖,須錄當地方言。文言如此,白話亦然。。。。。。用語自不能限於首都,非廣采各地方言不可。然則非深通小學,如何可寫白話哉?尋常語助之字,如’焉,哉,乎,也’。今白話中,’焉,哉’不用,’乎,也’尚用。如乍見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應人之稱曰’是唉’,’唉’即’也’字。’夫’字文言用在句末,即白話之’罷’字。。。。。。’矣’轉而為’哩’,’乎,也,夫,矣’四字,僅聲音小變而已,論理應用’乎,也,夫,矣’,不應用’呀,唉,罷,哩’也。"(按章太炎的話見於他的講演稿《白話與文言之關係》。)(4)太炎即章炳麟。參看本卷第107頁注(30)和《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5)江亢虎(1883-1954)江西弋陽人。辛亥革命時曾組織"中國社會黨"進行投機活動,抗日戰爭期間成為漢奸,任汪偽政府的考試院院長。一九三五年二月他在上海發起以"保存漢字保存文言為目的"的存文會;這裏說他"談到小學"的一些話,是同年三月在上海"講學"時說的。

(6)《說文解字》卷十下:",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從心。多則切。"又卷十二下:"正見也,從從十從目。徐鍇曰:,隱也,今十目所見,是也。除力切。"(7)岐黃指古代名醫。黃即黃帝,名軒轅,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岐即岐伯,傳說中的上古名醫。今所傳著名醫學古籍《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時醫家托名黃帝和岐伯所作。其中《素問》部分,用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討論病理,故後來常稱醫術高明者為"術精岐黃"。

(8)六法中國畫過去有"六法"之說。南朝齊謝赫的《古畫名錄》中說:"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9)維爾曉(1821-1902)通譯微耳和。德國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細胞病理學的奠基人。早年曾擁護達爾文主義,後來卻激烈反對達爾文主義。著有《細胞病理學》等。

(10)赫克爾(1834-1919)通譯海克爾,德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的捍衛者和宣傳者。主要著作有《宇宙之謎》、《人類發展史》等。

(11)法布耳(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他著的《昆蟲記》出版於一九一○年,是一部以生動活潑的文筆介紹昆蟲生活情態的書。當時我國有好幾個節譯本,如《法布爾科學故事》、《昆蟲故事》、《昆蟲記》等。

(12)一九三三年前後,章太炎曾在蘇州創立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授國學。他在《製言》半月刊創刊號(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說:"餘自民國二十一年返自舊都,講學吳中三年矣。"(13)"懸諸日月而不刊"語出漢代揚雄《答劉歆書》。揚雄在這封信裏,引用張伯鬆讚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話:"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刊,這裏是掉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