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六論文人相輕\--二賣(3)(3 / 3)

(3)何鍵(1887-1956)字芸樵,湖南醴陵人,國民黨軍閥。當時任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

(4)勃蘭特易卜生的詩劇《勃蘭特》中的人物。"全部,或全無",是他所信奉的一句格言。

(5)《孔子家語》原書二十七卷,久佚,今本為三國魏王肅所輯,十卷。內容是關於孔子言行的記載,大都輯自《論語》、《左傳》、《國語》、《禮記》等書。

(6)梁啟超(1873-1929)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清末維新運動領導人之一。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清議報》是他在日本橫濱發行的旬刊,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創刊;內容鼓吹君主立憲、保皇反後(保救光緒皇帝,反對那拉太後),一九○一年十二月出至一百期停刊。

(7)"大成至聖文宣王"唐開元二十七年(739)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又加諡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8)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北宋時程顥、程頤特別推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南宋朱熹又將這兩篇和《論語》《孟子》合在一起,撰寫《四書章句集注》,自此便有了"四書"這個名稱。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漢武帝時始有此稱。

(9)"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公式化的文體,它用"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命題,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構成。後四部分是主體,每一部分有兩股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10)侯失勒(FWHerschel,1792-1871)通譯赫歇耳,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談天》的中譯本共十八卷,附表一卷,出版於一八五九年。雷俠兒(CLyell,1797-1875),通譯賴爾,英國地質學家。《地學淺釋》的中譯本共三十八卷,出版於一八七一年。代那(JDDana,1813-1895),通譯丹納,美國地質學家、礦物學家。《金石識別》的中譯本共十二卷,附表,出版於一八七一年。

(11)徐桐(1819-1900)漢軍正藍旗人,清末頑固派官僚。光緒間官至大學士。他反對維新變法,出於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他又曾利用義和團勢力,圍攻外國使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自縊死。

(12)弘文學院一所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設立的學習日語和基礎課的預備學校。校址在東京牛込區西五軒町。創辦人為嘉納治五郎(1860-1938),學監為大久保高明。

(13)禦茶之水日本東京的地名。湯島聖堂即在禦茶之水車站附近。

(14)"聖之時者也"語見《孟子萬章》。

(15)警視總監日本主管警察工作的最高長官。孔丘曾一度任魯國的司寇,掌管刑獄,相當於日本的這一官職。

(16)"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等句,見《論語公冶長》。桴,用竹木編的筏子。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即子路。

(17)"君子死,冠不免"語見《左傳》哀公十五年:"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18)關於孔丘因子路戰死而倒掉肉醬的事,見《孔子家語子貢問》:"子路。。。。。。仕於衛,衛有蒯聵之難。。。。。。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於中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19)釋迦牟尼(Sakyamuni,約前565-前486)原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後出家修道,成為佛教創始人。佛教於西漢末年開始傳入我國。

(20)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語出《孟子滕文公》。

(21)袁世凱參看本卷第128頁注(3)。他曾於一九一四年二月通令全國"祭孔",公布《崇聖典例》,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他率領各部總長和一批文武官員,穿著新製的古祭服,在北京孔廟舉行祀孔典禮。

(22)孫傳芳(1885-1935)山東曆城人,北洋直係軍閥。當他盤踞東南五省時,為了提倡複古,於一九二六年八月六日在南京舉行投壺古禮。投壺,古代宴會時的一種娛樂,賓主依次投矢壺中,負者飲酒。《禮記投壺》孔穎達注引鄭玄的話,說投壺是"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

(23)張宗昌(1881-1932)山東掖縣人,北洋奉係軍閥。一九二五年他任山東督軍時提倡尊孔讀經。

(24)《子見南子》林語堂作的獨幕劇,發表於《奔流》第一卷第六期(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一九二九年山東曲阜第二師範學校學生排演此劇時,當地孔氏族人以"公然侮辱宗祖孔子"為由,聯名向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提出控告,結果該校校長被調職。參看《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子見南子〉》。

(25)蘇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保守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

(26)"禮不下庶人"語見《禮記曲禮》。

後記這一本的編輯的體例,是和前一本相同的,也是按照著寫作的時候。凡在刊物上發表之作,上半年也都經過官廳的檢查,大約總不免有些刪削,不過我懶於一一校對,加上黑點為記了。隻要看過前一本,就可以明白犯官忌的是那些話。

被全篇禁止的有兩篇:一篇是《什麼是諷刺》,為文學社的《文學百題》(1)而作,印出來時,變了一個"缺"字;一篇是《從幫忙到扯淡》,為《文學論壇》而作,至今無蹤無影,連"缺"字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