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代的所謂"桐城謬種"和"選學妖孽"(6),是指做"載飛載鳴"(7)的文章和抱住《文選》尋字彙的人們的,而某一種人確也是這一流,形容愜當,所以這名目的流傳也較為永久。除此之外,恐怕也沒有什麼還留在大家的記憶裏了。到現在,和這八個字可以匹敵的,或者隻好推"洋場惡少"和"革命小販"(8)了罷。前一聯出於古之"京",後一聯出於今之"海"。
創作難,就是給人起一個稱號或諢名也不易。假使有誰能起顛撲不破的諢名的罷,那麼,他如作評論,一定也是嚴肅正確的批評家,倘弄創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
所以,連稱號或諢名起得不得法,也還是因為這班"朋友"的不"文"。--"再亮些!"八月十四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文學》月刊第五卷第三號"文學論壇"欄,署名隼。
(2)指劉大傑標點、林語堂校閱的《袁中郎全集》和施蟄存編選、周作人題簽的《晚明二十家小品》。
(3)果戈理誇俄國人善給別人起名號在《死魂靈》第五章末尾,作者有一段關於諢名的議論:"俄羅斯國民的表現法,是有一種很強的力量的。對誰一想出一句這樣的話,就立刻一傳十,十傳百;他無論在辦事,在退休,到彼得堡,到世界的盡頭,總得背在身上走。"(4)"關東觥觥郭子橫"《後漢書郭憲傳》載:"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今安徽太和)人也。。。。。。(王莽)篡位,拜憲郎中,賜以衣服。憲受衣焚之,逃於東海之濱。。。。。。光武即位,求天下有道之人:乃征憲,拜博士。。。。。。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眾。諫爭不合,乃伏地稱眩瞀,不複言。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觥觥,剛直的意思。
(5)"五經紛綸井大春"《後漢書井丹傳》載:"井丹字大春,扶風郿(今陝西郿縣)人也。少受業太學,通五經,善談論,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紛綸;浩傅的意思。
(6)"桐城謬種"和"選學妖孽"這兩句原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錢玄同攻擊當時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選》所選駢體文的舊派文人的話,見《新青年》第三卷第五號(一九一七年七月)他給陳獨秀的信中,當時曾經成為反對舊文學的流行用語。桐城派是清代古文流派之一,主要作家有方苞、劉大檕、姚鼐等,他們都是安徽人,所以稱他們和各地讚同他們的文學主張的人為桐城派。
(7)"載飛載鳴"章太炎在《社會通詮商兌》中評論《社會通詮》譯者嚴複的文筆說:"嚴氏固略知小學,而於周秦兩漢唐宋儒先之文史,能得其句讀矣;然相其文質,於聲音節奏之間,猶未離於帖括:申夭之態,回複之詞,載飛載鳴,情狀可見;蓋俯仰於桐城之道左,而未趨其庭廡者也。"見《太炎文錄別錄》卷二。按《社會通詮》,英國甄克思著。
(8)洋場惡少指施蟄存。參看《準風月談撲空》。"革命小販",指楊邨人。參看《南腔北調集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