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意義轉向與形式轉換的探索之路——林兆華以短篇小說集改編戲劇的實踐研究(3 / 3)

《老舍五則》在小說文本的基礎上不僅做了“減法”,也做了“加法”。戲劇在五個段落中分別加入了荒誕感的細節、喜劇感的對話或類似醜角的人物,在純粹的悲劇中加入了喜劇元素。誠然,這種舉重若輕的喜劇感在老舍先生的文本中本來就存在:《柳家大院》的敘述者算命先生的敘述語調本來就是滑稽的,《也是三角》中老舍本來也把說媒的李先生塑造成了一個醜角,《上任》中的諷刺意味更是顯而易見。但是,編劇和導演把這種幽默和喜劇感在戲劇中進一步放大了,戲劇《柳家大院》片段裏死去的小媳婦兩次詐屍是導演靈光一閃的結果,效果就是荒誕感的放大。《上任》中關於“今天的官也許就是明天的匪,今天的匪也許就是明天的官”這樣的台詞就是編劇的發揮,獲得了觀眾的笑聲和掌聲,因為它是笑點,也是真相。《兔》的戲劇片段中軍閥這個醜角說的那一通惹人發笑的台詞,也是編劇的出色創造。同樣的例子在《也是三角》中也有,不一一列舉。這種具有喜劇感的台詞,多是由演員直接對觀眾說,使得觀眾可以從悲劇的浸淫中跳出來,看到當下生活中仍然存在類似的荒誕和荒涼,使戲劇和當下產生關聯,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這種悲劇中的喜劇點染提升了這組戲劇的審美深度,完成了老舍先生小說意義的延伸,轉向了對當下的思考。

“樹狀結構”和“糖葫蘆結構”:喚醒情緒的結構

選擇了恰當的文本,還要有合適的方式組織文本,方能成為優秀的戲劇。“……戲劇的才能,在於你有能力使你的人物不但通過對話來講述故事,而且在於你能夠巧妙地安排形式和次序來講述,從而在一般劇場演出的範圍之內,引起盡可能大的情緒效果,而這種效果的產生,正是戲劇應負的一種重要職責。”[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故事新編》和《老舍五則》在戲劇結構上也是能夠體現林兆華戲劇才能的作品。

正如之前所說,無論是魯迅的《故事新編》,還是老舍的五則現實主義短篇小說,林兆華結構成一部戲劇的數則短篇小說之間沒有任何情節的牽連,將它們組合共同構成一部戲劇,讓這部戲劇產生強烈的情緒效果,有一定的難度。林兆華調動音樂、空間、道具、舞美等因素,漂亮地完成了從鬆散、無關的文本到內在邏輯呼應的戲劇結構。

戲劇《故事新編》采用了樹狀結構。戲劇中有一個說書人,斷斷續續卻隻字不落地講述短篇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短篇《鑄劍》的文字,配合其他演員的肢體舞蹈,共同演繹出《鑄劍》。這就確立了戲劇樹狀結構的主幹。《故事新編》中的其他故事則是主幹上的枝葉花朵,依靠演員們的肢體演繹,總是出奇不易地在主幹上旁逸斜出,然後回歸主幹。這種看似混亂的解構式結構,是林兆華的首創實踐。煤堆、機械、高架、影像組合而成的舞美空間,是這棵樹生長的荒原式背景,塑造了統一的夢境感,讓這些故事以後現代的麵目呈現有了可能。戲劇內容和空間是疏離的,敘述和肢體語言是疏離的,故事的片段和片段也是疏離的,但是,戲劇帶給觀眾的情緒“驚異”卻一以貫之。這種“驚異”情緒一直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從紛繁雜亂中找到秩序和意義。這是後戲劇劇場式的結構方式。

戲劇《老舍五則》則采用了更為簡潔明了的結構,不妨稱之為“糖葫蘆結構”。五則短篇故事像是糖葫蘆串上的五顆山楂,一個挨著一個,最後澆上冰糖串成一串,形成整飭有序的結構。把五個故事過程一串的“冰糖”就是戲劇所體現的情緒:對社會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悲憫、對人性和社會的批判。五個故事是這種情緒的疊加積累,最後達到飽和。除了情緒,《老舍五則》以堪稱“空”的舞台空間完成了舞台的統一和變換:沒有複雜的舞美背景,道具都是簡單的桌和椅,類似於中國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而不局限於“一桌二椅”,變換出停屍的靈床、辦公桌、看戲的椅子等等,戲劇因為這些元素的運用而顯得更為流暢。

結語

林兆華通過選擇曆史與現實交融的現代文學文本,並對這些文本進行精巧的加工、剪裁,並以巧妙的結構形式安排文本,從而完成了從曆史到現實的意義轉換,完成了從短篇小說集到戲劇的形式轉換。兩次嚐試風格迥異,均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值得改編戲劇的編劇和導演們借鑒。

章穎

女,80年代生人。《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編輯、北京批評家協會會員。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獲碩士學位,主攻方向為戲劇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書籍《湯顯祖說情》,在《新劇本》、《藝術廣角》、《環球》等雜誌發表戲劇影視批評文章若幹。曾任“網絡文學十年盤點”評委。

【注釋】

[1]王樹福:《留比莫夫卡戲劇節:當今俄羅斯戲劇的發源地和實驗場》,《戲劇》2009年第2期。

[2]王樹福:《留比莫夫卡戲劇節:當今俄羅斯戲劇的發源地和實驗場》,《戲劇》2009年第2期。

[3]王樹福:《留比莫夫卡戲劇節:當今俄羅斯戲劇的發源地和實驗場》,《戲劇》2009年第2期。

[4]王樹福:《留比莫夫卡戲劇節:當今俄羅斯戲劇的發源地和實驗場》,《戲劇》2009年第2期。

[5]王樹福:《留比莫夫卡戲劇節:當今俄羅斯戲劇的發源地和實驗場》,《戲劇》2009年第2期。

[6]王樹福:《留比莫夫卡戲劇節:當今俄羅斯戲劇的發源地和實驗場》,《戲劇》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