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莊子》外篇中的《在宥》篇。這篇文章與前麵的《馬蹄》《胠篋》,都是《莊子》中表現其政治理念非常重要的篇章。這一篇,首先鮮明地指出了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矛盾,社會性對自然性的傷害。進一步指出政治是社會性的集中表現,是對自然性的最大傷害。莊子為什麼會對治國理念和政治有這種判斷呢?這是因為人類自從帶著自己的自然性進入到社會性以後,就必然會政治化,必然會涉及政治問題。
怎樣治理天下?在中國曆史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都提出了自己治理天下的方略,所以當時諸子百家,各有各的說法。在古代人類社會,從兩河流域開始,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也都有他們治理天下的一係列理念。在近代,西方推行的是民主政治,而我們是社會主義。世界幾大文明,一百多個國家,數以萬計的民族,有關治天下的方略是很多很多的,都涉及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如何解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
我以前也說過,春秋戰國時代,儒家相當於“執政黨”,因為奉行的是堯舜文武周公的治國理念,當時各國諸侯至少表麵上仍尊崇周禮。而道家是“在野黨”,是儒家的“反對派”,一直以反對派的姿態出現,對儒家的,乃至於墨家的種種說法,總是要提出不同的意見,甚至是極高明的意見。這種高明的意見,說到底就是“無為”,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在莊子的這篇文章中有一個名字,叫“在宥”,兩者其實也是相通的。“在宥”是什麼意思呢?“在”是自在,“宥”是寬容,“在宥”就是自在和寬容。就是指麵對社會、麵對自然、麵對人心時,我們自己應該得自在,對他人應該寬容。這種態度,作為個人應當如此,作為最高的權力機器也應該如此。因為依據道家學說對人生宇宙的觀念,大道在運行中是無所謂治、也無所謂亂的。治、亂,僅僅是大道所導演的一幕幕人類認為或喜或悲的鬧劇,道家把這個看得很開,也看得很淡。
導讀在宥就是無為而治下麵,我們就來學習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