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滄海桑田。西湖當年洋洋大觀的寺觀祠廟,而今絕大部分已煙消雲散,湮沒無尋了。但是,作為一種曆史文化,寺觀祠廟的大量傳聞逸事,卻與湖山勝景融為一體,成了深層次的人文內涵。它們的流風餘韻,足以為今人訪古攬勝增添幾分特別的樂趣和收獲。
環湖祠廟
西湖環湖地帶,風景如畫,遊人如織。自古以來,佛寺、道觀都想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但有趣的是,這裏相對比較集中的卻是忠良賢達之士的祠堂和頗具人情趣味的神廟。
三賢堂
白居易,是開發和保護西湖的第一功臣。唐時,杭州人民就在孤山南麓的廣化寺設白公像奉祀。北宋,又增添蘇軾和林逋像並祭,祠因之稱為三賢堂。這三賢為“兩朝賢太守,一代老詩仙”。白居易和蘇軾都曾任杭州官員,蜚聲文壇,均有治湖之功,“白堤”、“蘇堤”福澤後人;而林逋高風亮節,不求功名,遠離塵世,同時留下許多與杭州有關的詩詞作品。南宋初年,三賢堂遷往蘇堤壓堤橋北,明時遷建回到孤山舊址。正德年間(1506—1521年),杭州知府楊孟瑛疏浚西湖後,在三賢堂內增祀有功於杭人的唐代刺史李泌,成了四賢堂。今尚存遺跡。
“西湖三傑”祠堂
環湖祠廟中最為後人崇敬的要數嶽王廟、於公祠和張蒼水祠。他們三位都是英勇抗擊異族入侵、保衛國土家園而慘遭奸佞、凶敵殺害的民族英雄,遇害後又都埋骨西子湖畔,為湖山千古增輝,誠所謂“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他們三人並稱為“西湖三傑”,他們的存在為柔美的西湖注入了一股陽剛之美。嶽王廟,位於葛嶺西頭棲霞嶺下嶽飛墓旁,離離墓草映晚霞;於公祠緊鄰西湖西岸三台山下於謙墳,三台雲水霧淒涼;張蒼水祠在南屏山荔子峰麓張煌言墓前,可謂是“啼鵑帶血歸南屏”。
錢王祠
西湖東南岸今柳浪聞鶯公園內,有錢王祠。它的前身是吳越王的湖畔別墅。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園裏長出靈芝草,被視為吉祥之兆,吳越王舍園為寺,就叫靈芝寺。後被北宋朝廷賜額為“靈芝崇福律寺”,規模寖宏。南宋皇帝多次來寺進香,寺內有依光堂、雲會堂、日觀堂、浮碧軒等豪華建築,曾為新科進士題名之所。元末靈芝寺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改辟為表忠觀。
表忠觀原建於龍山(玉皇山)之南,是北宋朝廷為表彰吳越國錢氏納土歸順而築,專祀吳越諸王,其時早已荒蕪。遷建於靈芝寺後,人們在祠內塑三世五王像,祠前表以石楔,上題“功德坊”三個大字。表忠觀重現興盛,俗稱錢王祠。祠內有一副柱聯,概括了吳越國的曆史和貢獻:
力能分土,提鄉兵殺宏誅昌,一十四州,雞犬桑麻,撐住東南半壁;
誌在順天,求真主迎周歸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吳越一家。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到杭州,禦書“保障江山”四字,勒石於祠內。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世宗敕封錢鏐為“誠應武肅王”。乾隆皇帝六次遊江南,每對錢氏鐵券及表忠觀均有題詠,並禦書“忠順遺庥”扁額。
錢王祠功德坊在“文化大革命”之初被拆毀,祠前的兩口方形荷花水池被填平。舊時祠廟雖說仍在,但屢屢改建,舊時隻能依稀找到一些痕跡,它是1923年,以錢文選為首的臨安錢氏後裔隆重重修的錢王祠的門廬。2003年9月,錢王祠前的功德坊重新豎立,坊、祠之間的兩口荷花池得到恢複,池兩旁還添造了兩座南北朝向的牌坊。錢王祠南側由南山路直達西湖岸邊的大路上,也新增了五座規格合乎“王者”身份的牌坊。新建錢王祠麵積3.9萬平方米,比原祠擴大3倍。如今的錢王祠殿宇恢宏,氣象莊嚴,祠內奉祀吳越國三世五王,展示吳越勝跡及錢氏世係。
嘉澤廟
嘉澤廟,就是西湖龍王廟,後又叫水仙王廟,位於孤山南“平湖秋月”附近,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唐宋以來,除春秋祭祀到龍王廟以求保佑風調雨順外,每逢天旱之年,都要到嘉澤廟,向錢塘湖龍君祈雨。吳越初改建為廣潤龍王廟,是西湖五大祀龍點之一。
龍王,佛教和道教經籍以及民間傳說都認為是專司興雲降雨的大神。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水、旱關係重大,龍王信仰非常普遍,凡江、河、湖、海都有龍王,西湖也不例外。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杭州知州周淙在嘉澤廟禱雨“有應”,即重建廟宇,改名水仙王廟,後廟遷至蘇堤,與三賢祠並祀。明、清時,廟幾經重修,並遷回孤山舊址。今已不存。
關帝廟
關帝廟在西湖有好幾處,以湖西金沙港流金橋堍一座最為宏麗,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關帝,即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北宋以前,人們崇揚關羽的忠和義,是作為曆史人物來褒讚的。關羽由人變神,始於兩宋之交,因為當時金兵不斷南進,北宋岌岌可危。為了動員人們保衛宋室,這才借助關羽。此後曆朝統治者都提倡關羽崇拜,追贈封號,由“王”而“帝”。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關羽被推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被尊崇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衛精誠綏靖詡讚宣德關聖大帝”。關羽崇拜雖然染上了濃重的封建色彩,但關公忠誠義烈、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卻代表了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文明古國大氣磅礴、不甘沉淪的雄魂,昭示著炎黃子孫的風骨和氣節。所以當年金沙港關帝廟遊人香客很多。而且,廟旁辟有假山明渠、花木環植的園林,為湖西增色不少。
湖山神廟
湖山神廟,俗稱花神廟,位於蘇堤跨虹橋西,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李衛《湖山神廟記》說:
西湖自正月至十二月,無月無花,無花不盛,土性固宜果木,而餘連年來又加意培植。環湖遠近三十裏,高下曲折,紅紫相間,一望幾無隙地。……因為屋數楹,中設湖山正神,旁列十二月花神,而加以閏月,各就其月之花,表之冠裳,以為之識。
相傳,所謂“湖山正神”,其實是清雍正(1723—1735年)浙江總督李衛的自造像,“十二月花神”則是李的妻妾。然而,西湖花事自古稱盛,為花神塑像立廟,不失為一大雅趣。所以舊時花神廟倒是很有吸引力的遊賞之地。今廟已不存。
月下老人祠
月下老人祠,在西湖南岸今長橋公園西側。西湖早先在孤山曾有花神廟和月老祠,是供人禱祝婚姻大事稱心如意的神廟。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杭州著名藏書家丁丙發起重建月下老人祠。“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神仙,簡稱“月老”。據沈複《浮生六記》,月老“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奔馳開非煙非霧中。”月下老人祠中有月老塑像,塑像前案桌上有簽筒,備有簽詩簽語一百條供青年男女卜問婚姻大事。據說,簽詩、簽語有五十五條,是當時著名學者俞樾從《論語》、唐詩、“六大才子書”中集句輯成,文辭潔麗,情趣高雅。例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子規半夜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等等。當年,曾有許多青年男女樂意來這裏求簽,還有不少老夫老妻在銀婚、金婚之日,也到此重溫往昔情愛。詩簽之間往往模棱兩可,可作種種譬解,使人皆大歡喜滿意而歸。祠內廳柱上,則有一副鼓勵人們情投意合相親相愛的楹聯,上聯出自《琵琶記》,下聯出自《西廂記》,聯文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最受情侶們賞識,百讀不厭。
白雲庵
白雲庵位於月下老人祠旁,相傳始建於宋。清末,寺僧智高和其徒意周曾習武於河南少林寺,為人好俠尚義,同情反清革命,白雲庵成為革命黨秘密機關所在地。當年光複會、同盟會的誌士曾多次在庵中集會,商討反清事項。孫中山先生也曾到過這裏,並題“明禪達義”四字贈送智高、意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小小的白雲庵,成為民眾瞻仰之處。白雲庵名為佛寺,實際上佛事不盛。1905年,著名愛國詩僧、小說家蘇曼殊曾居留白雲庵,有過一段“來無蹤去無影”的浪漫生活。寺僧意周回憶道:“曼殊是個怪人,非僧非俗,亦俗亦僧。來時從不通知,一來就上樓進房……庵中有一劃子,夕陽銜山後,劃子為其(指曼殊)專有。夜晚出遊,從不告人到何處去。”蘇曼殊擅長寫纏綿悱惻的愛情題材小說,代表作《斷鴻零雁記》曾傾倒當時無數青年讀者,一些年輕女子甚至慕名專程來白雲庵尋訪蘇曼殊遺蹤,徘徊憑吊。
北山佛寺蔚然大觀
西湖北山,東起寶石山,西達天竺山,這一帶的寺觀最早形成群落,且多為宏宇巨刹。
寶石山和葛嶺瀕臨西湖,為湖北屏障,位置優越。五代吳越以後,佛寺逐漸興盛,這裏是西湖北麵寺觀最集中的處所。
昭慶律寺
昭慶律寺,位於寶石山東,創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初名菩提寺。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寺內建戒壇,名“萬善戒壇”。四年後寺改稱昭慶律寺。
宋室南渡之初,崇道抑佛,昭慶寺一度成了軍隊教場,僅萬善戒壇得存,宋高宗紹興末年(約1158—1162年)才恢複為佛寺。昭慶寺的全盛期是明朝後期,當時寺內藏有明太祖朱元璋賞賜的大藏經,僧舍叢集,香客如雲,還時常作為文物古董、書畫的展覽地。名家如董其昌、陳繼儒、項元汴等人常常泊舟於寺前的聖塘灣,來寺中觀賞文物書畫,吟詩品題,樂而忘返。這裏又是西湖春季香客進香彙合的地方,因而也是湖上最熱鬧的市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殿被燒毀。十年後重建,規模不減當年,成為西湖四大叢林之一。寺內除戒壇外,還有綠野堂、白蓮堂、碧玉軒、四觀軒、藏經閣、觀音井、臥牛石、放生池等。今僅存大殿建築,寺現已辟為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
大佛禪寺
寶石山麓的大佛禪寺,以有大石佛而聞名。《西湖高僧事略》載,僧思淨,錢塘縣(今杭州)人,少年時常到西湖遊覽,即發願要把寶石山下的“秦皇纜船石”鑿刻成彌勒佛像。他一絲不苟地揮錘鑿石,年複一年,到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已鑿成了彌勒半身像,力竭而逝。石像高5米多,兩肩寬11米,胸高4米,人們稱為“大佛頭”。後來,有僧人在石佛上飾以金彩,建造殿堂加以護奉,人稱大石佛院。寺院自元末首遭火焚,幾度興廢,而石佛猶存。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僧誌琳重建寺殿後,明成祖賜寺額為“大佛禪寺”。當年寺內有一副柱聯寫得通俗而風趣:“經年坦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
現在寺已不存,半身大佛石坯猶在,附近屋牆上還嵌有清乾隆帝題寫的三塊禦碑,石佛前空地上也殘留著石桌、石香爐、石門檻、石柱礎等當年佛寺的物件供人憑吊。
玉泉寺
玉泉寺起初不過為一蕞爾小庵,始建於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年)。相傳高僧曇超(靈悟大師)在此說法,有位老翁來聽經,自稱是龍的化身,為幫助該寺解決吃水問題,便一擊掌,地下立時冒出汩汩清泉,這便是玉泉,故又稱撫掌泉。從此在這裏建龍王祠,為西湖五大祀龍點之一。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玉泉旁建佛寺名淨空院,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宋理宗禦書“玉泉淨空之院”以賜。元末寺毀,明代幾度重建。清康熙帝改寺額為清漣寺。現佛寺改辟為庭院式園林,以觀魚勝地著稱。玉泉魚池麵積約一百五十平方米,水深二三米,放養青魚、草魚、紅黃色鯉魚二百餘尾。青魚軀體最大,有的重達三十公斤以上。投餌池中,群魚爭食,翻騰縱躍,潑剌有聲。今池旁辟有茶室,在此品茗觀魚,令人心曠神怡。正如池邊一副楹聯所說:“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
池西簷下所懸“魚樂國”匾,為明末書畫家董其昌所書。
靈峰寺
靈峰寺,在玉泉北麵的青芝塢內,五代後晉開運年間(944—946年)始建,延請高僧伏虎光禪師主持,有僧眾數百人,山林幾千畝,規模可以想見。寺內依山勢築有妙高台、眠雲堂、容碧軒、翠微閣、洗缽池等勝跡。蘇東坡在杭州時非常欣賞這裏的清幽,曾題詩靈峰寺壁雲:
靈峰山下寶陀寺。白發東坡又到來。
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台。
從南宋到元、明,靈峰寺日趨衰敗。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鎮海將軍薩果恪喜愛這裏的幽雅,帶頭捐資籌款重建寺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子固慶(號蓮溪)出任杭州都護後重修,並在寺內外廣植梅樹,點綴園林,漸次成為西湖一大賞梅勝地,世稱“靈峰探梅”。後寺、梅均毀於鹹豐末年(1860—1861年)兵燹。20世紀初,南潯人周慶雲出資重建靈峰寺,新建來鶴亭,增築補梅庵,發掘掬月泉,植梅樹三百餘本,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十九日蘇東坡誕辰那一天作古寺重開之慶。來賓中有沈鈞儒、吳昌碩等社會名流和書畫巨擘,留下了《靈峰補梅圖》、《靈峰補梅記》等墨寶佳作。此後二十餘年間,靈峰梅花一直名播遐邇,不料竟再毀於抗日戰火,寺敗林荒,梅樹幾絕。1986年,杭州園林部門投資二百餘萬元重建“靈峰探梅”,現又成為西湖早春賞梅勝地。
集慶寺
南宋時,西湖風景名勝區出現了一批香火功德院,即專供皇親國戚獨家專用,以積功德、增福祉的佛寺,集慶寺便是其中代表。寺全稱顯慈集慶講寺,位於積慶山至九裏鬆的黃泥嶺上,建於淳祐十年(1250年)。它是宋理宗寵妃閻氏的功德院,正中為釋迦大佛寶殿和天基萬壽殿,萬壽殿專祀宋理宗,其旁壽星堂祀奉閻氏。寺內另有圓通堂、西方殿(供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禪觀閣、法輪寶藏殿、龍華海會堂、百官堂等十幾座大殿堂,還有三池、九井、月桂亭、金波池等庭園設施及僧舍八十多所。史稱“殿宇壯麗,甲於靈隱、天竺”。
天清宮
西湖北山道教宮觀不多,主要的有葛嶺玉清官,即今抱樸道院的前身。青芝塢的天清宮,為道姑沈師謙創建於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史稱天清宮“殿堂樓閣,廊廡山門,方丈之居,齋庖之宇,像設幢蓋,香華之飾,鍾鼓之建,如地湧天設”。後來又得權貴資助,儼然而成人間仙宮。神霄雷院,在今植物園內桃源嶺以西的慶化山(俗稱雷殿山)。南宋末,福建道士陳紫芝在這裏築院修道,院中供奉道教雷神。
南山叢林古都夢痕
西湖南山,東起南屏山,西到風篁嶺,佛寺道觀在這一帶的出現略晚於北山和環湖地區,古跡往事留下的或濃或淡的印痕卻同樣發人遐思,撩人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