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節結語:一切為了品牌(1 / 3)

“藍長平二”理論炙手可熱。

“藍”是指“藍海戰略”。它提倡用創新代替對抗,不再以市場占有率為核心,不再以傷己進而傷人、打擊對手進而存活自己的方式來尋求發展,而是強調價值創新,通過尋求新的邊界業務,進入尚未開拓的市場空間、尚未創造的需求和領域,去發現更寬廣更有價值的發展空間。

“長”是指“長尾理論”。眾多小市場彙聚成的市場能量可與主流大市場相抗衡——隻要產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冷門”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

“平”是指“世界是平的”觀點。在“全球化3.0”中,個人成為了主角,膚色或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再是合作或競爭的障礙。軟件的不斷創新,網絡的普及,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因特網輕鬆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

“二”是指“Web2.0”。與前三者不同,Web2.0隻是個概念,它不是一個定形的理論,也沒有完善的理論闡述。Web2.0注重的是草根的力量,這裏所指的草根不是集中的一些個體,而是分散在各個群體當中的某些個體,是一種自由、平等、開放的信息交流、傳播的方式方法,它不受任何組織機構的意誌、社會意識形態的製約,是完全意義上烏托邦式的信息傳播方式。

應該說,“藍長平二”這四個炙手可熱的理論是屬於商業社會的理論創新。它們都在試圖為在商業經濟中拚搏求生的人們打開一個全新的思維世界。有人評價說,“藍海戰略”是給平庸經理人的良方;“長尾理論”是為慘淡的小企業準備的強心針;“世界是平的”是給貧困的發展中國家的希望;“Web.2.0”是為燒錢的網站提供廉價的幻想。

奇異的是,如同商界對於“藍長平二”理論做出的迅捷而強烈的反響一樣,中國電視圈同樣對這四個本屬於商業經濟範疇的理論表現出了快速而巨大的關注。四個理論在電視圈中被頻繁地引用——用來證明某某電視欄目的成功,用來指引某某電視運作的方向,用來規劃中國電視的未來,似乎到了言必談、論必提的地步。

《新周刊》說,“這四個理論都可以送給在創新中徘徊的中國電視。‘藍海戰略’給在選秀大賽中苦苦掙紮的娛樂節目策劃人,‘長尾理論’給靠著人文科教內容出奇製勝的論壇節目和紀錄片,‘世界是平的’給所有找不到自己定位還在不停改版的各地衛視,‘Web2.0’給盼望著與電視台合作的視頻網站以及看不清新媒體前景的電視台。”

而在筆者看來,“藍長平二”送給中國電視的還遠遠不僅《新周刊》所說的這些:

“藍海戰略”不會僅僅是電視節目製作層麵上的戰略,更恰當的表述應該是“藍海戰術”。電視作為整體的“藍海”在哪裏?當電視機進化為一個無所不能的接收終端,電視機構發展為真正意義上的“內容提供商”,渠道不再是唯一,也不需要唯一的時候,電視的“藍海”注定將不僅僅是節目生產內容上的“藍海”,還有傳播渠道的“藍海”,接受方式的“藍海”,觀眾需求的“藍海”,贏利模式的“藍海”,甚至是一個我們現在完全不能預見的某個環節上或者某種模式的“藍海”。

“長尾理論”也不會僅僅是讓論壇節目和紀錄片獲取成功的理論支撐,其更為深遠的影響應該是對於傳統電視傳播模式的影響。要獲得80%的市場空間,必須要有足夠的傳播渠道,必須具備讓分散的商品擁護聚集成一個巨大市場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人把“長尾理論”窄化為網絡時代才能產生功效的理論。因為,傳統的電視模式因為其單向傳播、大眾傳播的特性是不可能聚集那些分散的“小眾”的。那麼,如果電視進入了分眾、小眾時代,這樣的理論是否有效呢?

“世界是平的”也不會僅僅是為那些找不到定位的衛視準備的。當技術的發展把各種媒介的界限抹平,當各種媒介的傳統勢力範圍漸漸合一的時候,電視將不再是電視的戰爭,而是“全球大戰”——與報紙、電台鬥,與網絡、手機鬥,甚至與商業經濟領域的公關營銷通道鬥。有特色又如何,沒特色又如何?更為關鍵的不是特色,而是在這即將被抹平的媒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社會分工”。如同商業社會一樣,自己做品牌是一種模式,為人代工也是一種模式,前者不一定比後者生存得更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