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但人類能否享受它的好處,取決於我們運用它的智慧有否與發明它的智慧並駕齊驅——韋爾伯·施拉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市郊的亞曆山大宮開辦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標誌著世界電視事業的開端;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開始實驗廣播,中國電視事業正式起步。
回望來路,我們身處的社會正在發生變革。五十多年來的社會主義生活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經濟結構轉變,已經在我們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斡旋中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在擴大市場以賺取更大利潤的雄厚資本操縱下,商品的“文化化”和文化的“商品化”趨勢愈演愈烈,精神世界的創造和欣賞變成了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論我們接受與否,曾經嚴格區分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界限正在趨於模糊,精神的傳播越來越走向市場產品營銷的層麵。
我們漸漸開始享受物質的富足與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種種便利與愉悅;我們漸漸開始包容個性、鼓勵個性、張揚個性的心理裂變。曾經的奢侈追求已經成為百姓大眾的日常消費,曾經支撐我們信念的對未來的期許更多地被現時快樂享受所替代。人正在從一個宏觀的指向轉化為一個個生動各異的個體。在這個時代中,人比任何時候都得到尊重,這種尊重來自於商家、政府、社會,乃至另外一個個體。
我們所遵循的規則正在發生變革。市場經濟的強大力量已經滲透到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甚至我們曾經堅守的精神世界。市場的法則漸漸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每個領域——物質的、文化的、精神的、意識的領域顯現出其巨大的威力。文化工業的出現與迅猛推進,讓我們不得不在世俗需求與效率法則前思考我們的未來。
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當網絡以其近乎暢通無阻讓人人都可以成為發布信息的主宰的時候,當人們在狂飆猛進的新技術的助推下,漸漸改變自己作為“媒介”附庸地位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媒介乃至媒體力量的弱化,感受到的是作為“個體”的人對於媒介乃至媒體的掌控力。
新興的媒體正以其“革命性”的升級換代顛覆著電視媒介的邏輯;渠道的多元,乃至電視通路的弱化,正在讓傳統的傳播學進行著反思與變種;市場經濟的邏輯正在滲透到媒介乃至文化的層麵,一切媒體的遊戲規則也正在發生悄然的變革;傳統的電視規律與方式正在發生著變異,實際操作無可避免地在進行著某種更切實際與更重實效的變革……
電視已經今非昔比!
“電視”這個在上世紀20年代作為科技發明而出現的詞語,經曆“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伴隨著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落的進程,已經成為了“一個複雜、廣泛的社會交流係統,兼容了新聞、藝術、娛樂、社會服務和公共教育等眾多形式,是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文化、倫理道德以及各種價值觀念的交融性體現”。
時至今日,“電視”已經不再是個可以簡單界定的技術詞語——“電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麵上的有形介質,更是政治上層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層麵的“社會公器”,也是社會市場經濟中文化產業的有生力量;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審美欲望的“藝術存在”,也是踐行經濟運行規則的“運營主體”。
在21世紀的今天,試圖給“電視”這個昔日的技術詞語一個概括準確而簡潔明了的內涵界定,已經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將會得出不同的理解。
(一)電視:複雜的合成體
在中國,電視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作為新聞事業的一部分,廣播電視一直是黨和政府的代言人,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陣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它還肩負著“真實記錄共和國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傳播國內外各領域的信息,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忠實記錄者、勇敢實踐者、積極推動者”的必然使命。
電視是屏幕影像藝術。電視藝術就是“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其審美特征在於“運動性和造型性的結合;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結合;兼容性和選擇性的結合;社會化和家庭化、個人化的結合”。從“屏幕藝術形態”的層麵來說,從1936年11月2日,標誌著世界電視誕生的那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轉播的歌舞開始,世界電視這一“屏幕藝術形態”就沒有停止其變化演進的曆程。僅以上世紀末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演變為例,從1990年的《綜藝大觀》開始,短短十年間,就經曆了綜藝晚會、明星遊戲互動、明星訪談與娛樂資訊、益智競猜和大眾表演秀五個階段。
電視是技術媒體。它是“透過空間傳播影像(畫麵)和聲音的視聽兼備的先進傳播工具”。從20世紀20年代誕生至今,電視的發展已深深地打上了技術的烙印。20世紀20年代的顯像管技術促進了電視的出現;50年代圖像彩色化技術促使彩色電視出現;60年代的衛星技術讓電視的覆蓋範圍大大加大;現如今的高清電視、數字電視一方麵使電視成像更加清晰,另一方麵擴大了電視傳輸網絡的容量,實現了海量存儲。網絡電視、手機電視又從傳輸手段、接受方式和內容形態上改變了電視的生產方式和傳輸方式。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帶來了電視的發展和繁榮。在現代通信領域,有個公認的結論:上世紀的後40年中,隨著通信衛星、蜂窩電話、數字尋呼以及數字傳輸技術的相繼推出,人類傳播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現代通信傳播技術由此進入一個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並逐步使“隨時隨地的信息傳遞”成為現實。數字化更是被稱為廣播電視自誕生以來最為重大、最為深刻的一次變革。技術“決定著電視節目的製作形態、運作方式及傳播效果”,“深刻地改變著電視觀念和觀眾需求,改變著電視傳播與接受的舊有規律”。
電視是受眾的媒體。今天,媒介的受眾已經從被動的接受演變為主動的追逐,受眾開始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傳者、受眾的關係並不是傳播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而是同一傳播活動中共生的兩個主體。由此,一些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用“用戶”、“消費者”等替代了“受眾”這一詞語。相比較“受眾”、“觀眾”而言,“用戶”與“消費者”擁有著更大的權力,含義也主動得多。透過這些詞語上的變化,我們看到的是作為信息傳播終端收看電視的人地位上的變化,他們從信息傳播的“靶子”成為信息服務的“顧客”,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挑揀自己喜歡的信息產品,選擇數量、時限、來源。他們從被動接受信息的“弱者”成為決定傳播效果的“上帝”。他們不僅可以關、停、並、轉,甚至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電視是社會的“助推器”。電視發展與社會心理需求之間總是存在一種讓人捉摸不透,同時又互相推波助瀾的關係。一種社會心理和文化的轉型,必然影響電視製作人的價值取向和節目所表現的社會性格。因此,我們常說,一個新電視節目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是對社會文化和心理的反映;另一方麵,電視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巨大的放大性和社會影響力使得電視所認可的主導意識、流行文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鋪開,因此又起到了對當下社會生活與精神文化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