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術後近期肝外膽管結石(3 / 3)

4.疑有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法。術前或術中明確的膽總管結石可選用(開腹或腹腔鏡)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或EST-LC聯合治療,但是,治療周期長,膽總管探查需帶T管最少兩周,存在引流管的痛苦和膽汁丟失的消化問題;EST-LC存在著二次手術的痛苦和風險,對於懷疑膽總管結石而有症狀或術前化驗有膽道梗阻表現的患者,多主張探查膽總管或EST處理膽總管。對於懷疑膽總管結石而無症狀的患者如既往有胰腺炎史、黃疸史或術中膽總管增寬,主張不處理膽總管,僅行LC,術後給予消炎利膽治療促進膽總管可能殘餘結石自然排除,在術後排石的過程中予以隨訪,一旦發現殘餘結石引起膽係梗阻的表現,給予EST治療。

二、術後肝外膽管再生結石

術後膽管再生結石指術後一年內發現的肝內外膽管結石,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黃疸。特點是再生結石多位於肝總管或膽總管上上端,常伴有肝內膽管擴張,結石下端膽管不擴張;B超顯示是一種較小的弱強光團;這種小結石較難解釋進行性加重黃疸的原因;手術取出結石是一種色素結石,並可發現膽總管中下端硬化性狹窄。常見原因是肝外膽管腫瘤、膽管損傷性狹窄或Oddi括約肌狹窄等。本院曾發生兩例。

例1 65歲女性,因萎縮性膽囊炎行LC,術後一月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伴有上腹脹痛,B超、CT檢查提示肝內膽管擴張,膽總管中上端擴張,發現一枚結石約0.7cm大小。ERCP造影檢查失敗,術後兩小時出現寒戰、高熱,腹部脹痛加重等急性膽管炎症狀,術後八小時出現休克被迫急診剖腹探查,肝十二指腸韌帶呈慢性炎性增厚,肝門處切開肝總管,發現色素結石泥,取出後探查膽總管下端內腔細如“火柴棒”,壁厚約0.6-0.8cm,懷疑膽管電損傷,考慮患者處於休克狀況,行T管引流。帶T管三月複查B超和CT未見上腹部腫瘤或轉移影像學的現象,術後三月患者發現臍部戳孔處包塊,活檢報告底分化腺癌,複查CT顯示肝門部腫瘤轉移,其後給予化療、放療等治療。

例2 75歲女性,因結石性膽囊炎20年行LC,術前AKP增高,B超和CT提示膽囊結石。術後2.5月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伴有上腹脹痛,B超、CT檢查提示肝內膽管擴張,膽總管中上端擴張,發現一枚結石約0.7cm大小。術後三月行剖腹探查,肝十二指腸韌帶呈炎性增厚,肝門處切開肝總管,發現色素結石一枚約0.6cm,取出後探查膽總管下端內腔細如“針尖”,壁厚約0.6-0.8cm,懷疑膽管腫瘤,術中活檢報告膽管壁炎性組織,行T管引流。帶T管三月後,T管引流不暢,常用膽泥流出,複查B超和CT提示肝內膽管多發細小結石,未見上腹部腫瘤或轉移影像學的現象,術後三月行膽管狹窄段切除、膽腸吻合,切除狹窄段膽管術中活檢報告膽管硬化性癌,其後給予化療、放療等治療。

術後硬化性膽管癌診治注意事項:

本院發生兩例膽囊結石合並硬化性膽管癌誤診的病例,從中可吸收的經驗教訓如下:①膽囊結石常引起膽囊癌,很少引起膽管癌,臨床警惕性不高,常以膽管電損傷誤診。②術後短期內從症狀上鑒別硬化性膽管癌與膽管電損傷比較困難,硬化性膽管癌無典型的無痛黃疸表現,而表現為術後逐漸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並且有明顯的症狀如右上腹和腰背部脹痛,消炎治療基本無效。③硬化性膽管癌患者B超、CT影像學缺乏特異性的表現,隻能提示高位膽管梗阻,可發現繼發性膽總管結石,因LC患者多數使用鈦夾,不能選用無創的MICR檢查。④高位膽管梗阻慎用ERCP檢查,因為ERCP可引起逆行膽道感染,不能有效疏通膽總管中下端大範圍的狹窄,很難引流高位膽管內粘稠膽汁或富含色素結石成分的膽汁,本院發生的一例ERCP後急性重證膽管炎可能與上述原因有關。⑤關鍵措施是二次手術前積極準備,術中發現膽管壁厚,管腔狹窄,無論是電損傷或膽管癌,在行膽腸吻合前,應切除病變送冰凍活檢明確有無腫瘤細胞,以防此次膽腸吻合手術後未能有效解決黃疸而帶來的許多醫療問題。

(周群 王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