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腹壁穿刺部位術後並發症診治(2 / 2)

四、術後單純皮下氣腫

多發生於年齡大,手術時間長,氣腹壓力高的病例。術後單純的皮下氣腫主要表現為局部明顯腫脹,皮下組織內有大量的撚發音,有時也可出現單純的陰囊氣腫,多無臨床症狀。主要原因是:①氣腹針位置不妥,建立氣腹時氣體注入腹膜外間隙;②腹腔內的氣體經穿刺套管周邊進入皮下組織;③反複穿刺,穿刺套管偏離首次穿刺部位,在腹膜處造成多個側孔,氣體經腹膜側孔進入皮下組織;④皮下組織及腹膜與套管間密封度較差,氣體從這些間隙進入皮下組織間;⑤存在腹股溝管或股管隱性未閉,氣體由此進入陰囊。

輕度皮下氣腫,對LC手術的完成影響不大,對病人也不造成嚴重後果,一般情況下無須處理。但嚴重而廣泛的皮下氣腫可引起明顯的心肺功能改變,如難以糾正的心肺功能改變和重證高碳酸血症、pH值下降,需要多處小口切開皮下擠出氣體,同時警惕縱隔氣腫和心肺功能的變化。

五、戳孔道腫瘤種植

各種腹腔鏡手術均有發生戳孔道內腫瘤種植的報告,LC的報道較多。根據手術探查結果可分為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戳孔道腫瘤種植兩種。①可預見戳孔道腫瘤種植多發生於腹腔鏡探查術中懷疑腫瘤或術中發現腫瘤,特別是術中發現腫瘤已經轉移或癌性腹水,並且采用了腹腔鏡手術切除或活檢,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術後戳孔道腫瘤種植是可預見的,其發生率高於開腹手術傷口腫瘤種植率(1%)。②不可預見戳孔道腫瘤種植多發生於“良性病變”切除並病理未檢查出腫瘤,特別是LC術後因發現戳孔道腫瘤種植才懷疑到已切除的膽囊已經癌變,其發生率為0.05%。

1.腫瘤種植。戳孔道種植的腫瘤細胞來源於原發器官(膽囊)的癌變組織,脫落的腫瘤細胞能在腹腔內種植;因穿刺而導致的“裸露的間皮下層”受損,有利於腫瘤細胞的種植;同時CO2人工氣腹造成腫瘤細胞的氣霧化而導致腹腔內種植;受腹內壓力的影響,脫落的腫瘤細胞可被氣流衝入穿刺撕破的腹膜進入腹膜外組織發生種植;將癌變的膽囊標本從狹窄的戳孔內拖出汙染戳孔道。腫瘤細胞可種植於任何一個戳孔道,或同時數個戳孔道內,術後發現腫瘤種植時間為2l天——2年,一般為單個戳孔道種植,取出膽囊標本和放置引流管的戳孔道最為常見。症狀為局部有疼痛性腫塊,若有腹腔內擴散,則有明顯腹痛等相應器官的症狀。

2.預防措施。術前已明確診斷為膽囊癌或可疑膽囊癌的病人應是LC的禁忌證;對高齡病人、陶瓷膽囊、膽囊結石大於3.0cm,膽囊結石合並息肉、單發性膽囊息肉大於10mm等,需持慎重態度。①LC術中高度懷疑癌變,應積極中轉開腹冰凍活檢,一旦確診膽囊癌變爭取根治。②手術中懷疑膽囊癌變可能時,應注意不要分破膽囊,膽囊床組織應多切一些,取出膽囊的戳孔應大些,最好采用標本袋。③未懷疑到膽囊癌變的LC,手術結束時應在手術室內剖開膽囊標本,檢查是否有惡性可能,並進行病理檢查。對可疑部位進行標記,必要時做膽囊標本冰凍切片。

3.近期再手術治療。LC術後膽囊標本被證實為惡性腫瘤時,如果膽囊癌侵及漿膜層,應做包括相應肝葉切除、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淋巴結清掃的根治性手術。但對膽囊原位癌的手術方法各學者意見不一致,一般認為膽囊原位癌單純膽囊切除術已達到根治目的,但也有學者認為,即是膽囊原位癌也應做根治性手術。對單純的腹壁戳孔道種植腫瘤和複發腫瘤應做徹底的切除,切除範圍應包括所有的戳孔道,並不局限於單純腫瘤種植的戳孔。術後給予相應的局部照射或和全身化療。

(彭立勳 鄧琰)